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2.
<正>1995年夏,我的大舅赠我一本由他主编的1990年5月出版的第62辑《广东文史资料》。资料中有两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收复南沙群岛的纪实文章,一篇是由麦蕴瑜、麦士尧、何炳材、戴熙愉、林焕章等人口述,由我大舅整编的《1946年我国收复南沙群岛实纪》;另一篇是由原香港《大公报》记者黄克夫执笔的《南沙群岛实踏记》。这两篇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政  相似文献   

3.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去年《首都经济信息报》发表的《关于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连续报道》,在今年北京市第八届好新闻评选和全国经济信息报刊第四届好稿评选中均获得了一等奖,并博得了最高选票。我是这一报道的组织者,为了提倡记者和通讯员敢于触及“热点”同题报道,我把粗浅体会概述如下。这组连续报道共五篇。第一篇是《不可阻挡的浪潮》,主要介绍了北京房改的概貌;第二篇是《破旧立新的使命》,介绍房改的意义和面临的艰巨任务;第三篇是《独具特色的模式》,介绍了北京在房改中采取了不同于外地的独特做法;第四篇是《冲击开拓的旋律》,介绍了北京市干部群众在房  相似文献   

5.
《到美国去播种 T 恤之花》这篇570字的现场短新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后,一些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抓出这么个点子来的?我静下来想了想,从新闻背景中寻找一篇袖珍新闻的切入点,也许是我这篇特写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纺织报》社的一名驻湖北站记者,我从1985年起就对荣获我国服装界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相似文献   

6.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7.
球场上,常见对立双方拚命争球,无论是哪个运动员抢到了球,都希望将球射进网内,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没有哪一个运动员因射不中而停止射门的。投稿和射门一样,要有不甘失败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我刚开始给一家市报副刊投稿,寄一篇,退一篇,寄两篇,退两篇,我摽上了劲,你退得急,我寄得勤,你上午退,我下午寄。不知是我的决心感动了编辑,还是接连射门提高了技术,终于在我寄去第7篇稿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8.
失败是成功之母。确实是这样的,自从我走上新闻报道工作岗位后,曾经写过上千篇作品,发表了300多篇稿件,但是在《解放军报》上还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为了提高自己,我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第十四期新闻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9.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读<浙江档案>2006年第8期傅荣校、叶建英有关电子文件的文章后,觉得是一篇好文章,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一面读,一面将我的想法写在文章边沿空白处.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语文教研组杨明伟:听文友们说《新闻与写作》这本杂志很“实惠”,读后令人受益。于是,在1995年度的报刊订阅时,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一看,第1、2期,果然“别有洞天”,后来,全年12期我都一一地细细研读了。诸如刊中的“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写作杂谈”等专栏对我们如何写好稿,如何多刊稿,确实是雪中送炭。“新闻标题写作”、“散文赏析”、“知识与趣味”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好材料”。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因此,在这一年中,我写作、教学双丰收。这一年,我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等新闻单位刊稿100多篇,并被上级评为“积极通讯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总编辑: 上次我冒昧寄去一篇有关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稿件,已在第三期被刊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我的第一篇心得文章能在贵刊上得以发表,同事们说,“《新闻战线》是起点高、要求高、质量高的刊物,发表文章不容易。”压力来自于您作为国家级刊物《新闻战线》的总编,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篇普通投稿,处理得如此认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收到贵刊编辑写来的一封信,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精品,并…  相似文献   

16.
魏永征 《新闻记者》2008,(10):29-29
<新闻记者>第8期刊登唐远清<从"母爱短文,考证精细,逻辑严密,是一篇好文章.文章基本倾向要求媒体强化转载核实责任,我也是同意的.不过文中涉及我的观点,我想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84年第34期有一篇《澳门赌场一瞥》,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兴味,不免遣思一番。我觉得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特写。是作者正确理解党的开放政策的报道。随着党的开放政策的发展,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多报道一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从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我热上了写稿,热得很,尽管在写作技巧上是个门外汉,但,却一发而不可收。当我的第一篇处女作《采取考评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在延  相似文献   

19.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位朋友,他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曾经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南方某省的省报上。后来,这篇散文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可是他父亲的名字却不见了,散文成了无名氏作品。他还告诉我,现在收进各种语文课本的作品,很多都不说明作者是谁,作品来自何处。例如,目前北京使用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共三十篇课文,只有巴金、老舍、叶圣陶、吴运铎五位同志的文章和李白、苏轼、柳宗元等八位古代诗人的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