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杂家型编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上述那种实用主义地歪曲杂家的做法受到应有的抵制。我国出版界有识之士,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直气壮地公然宣称某些知识博洽、造诣较深的编辑家为杂家,并提倡编辑要加强杂家修养,做杂家。曾因写《杂家》一文而被姚文元等人无理  相似文献   
2.
从“校对猎异”谈起———也论“校异同”与“校是非”□孙培镜长期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大都有一种职业“癖好”。比如,平时走在大街上,专注于挑匾牌、广告上的文字差错;坐在电视机前,专注于挑屏幕上的文字差错;甚至看亲朋的来信,也爱挑文字、标点上的毛病。这种“癖...  相似文献   
3.
“编校合一”曲与直孙培镜万莲子、刘东力的文章,都是合时之作,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有所开拓。不过,乍一读来,感到彼此之间似互有抵捂,即对“编校合一”的是非曲直似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持论;但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发现,两家在基本思想上不仅可以相容,而且有互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出版物中出现文字差错之多,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国校对的优良传统被忽视,当是重要原因之一。传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汉字校对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许多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一样,不是“纯种”,而是迭经引进、消纳、择优汰劣而嬗变为具有杂种优势的“良种”。  相似文献   
5.
以前常听人说:“无错不成书”。近来又听说,在图书评奖中“错误百出是好书”,“万分之一差错的书评不出”。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难怪他们对当前出版物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差错见怪不怪了。有人虽然对此表示不满,却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只把错例当作笑料,一笑了之。种种迹象。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难道这是不治之症了?否!不是“不治”,而是  相似文献   
6.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7.
《图书编辑学的几个概念和理论问题》是一篇对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编辑学进行认真思考的文章。作者认为编辑不但负有“编书”之责,而且担有“育人”之任。文章从编辑工作主要矛盾、实践对象、归属范畴、效益、职业道德特征、智能结构等六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进行理论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开展编辑学讨论中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今天,出版业的实践和需要,不同程度地展示了现代校对的五个主要功能。它们是两个可称之为原生功能的校异同和校是非,三个可称之为派生或次生功能的校对监检、校对学习和校对审美。 一提起现代校对的功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如下说法:“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校对是编辑的助手。”“校对是枯燥、单调而又被动的苦事。”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根据,但也都失之片面,是“一点论”,而不是“两点论”。用这样的“一点论”来考察现代校对功能,就会看不到发现和消灭原稿错  相似文献   
9.
10.
五、置官“校书”,“通儒校勘”,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西汉于秦火之后,特别重视古籍校勘人才。汉代先后在宫中兰台和东观置校书郎、校书郎中,专司校勘宫中藏书。三国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