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12.
五、置官“校书”,“通儒校勘”,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西汉于秦火之后,特别重视古籍校勘人才。汉代先后在宫中兰台和东观置校书郎、校书郎中,专司校勘宫中藏书。三国魏时  相似文献   
13.
“校对是一门大学问”,大在哪里?有何为证?这是个需要多方论证的问题。 一、名人如是说,我辈意如何 我国自元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通儒校勘”的问题,认为只有“通儒”才堪当“校勘”大任。近代学者陈垣先生提出,“校是非”的理校法,“须通识者为之”。他认为,能够完全胜任校对任务的人,必须是通才,有大学问。 梁厚甫(美籍华人学者):“我向来佩服校对出身的报人。我每进报馆,先和校对点头,然后及于编辑,因为他们是‘文章司命’也。”把校对工作者看成是掌管文章寿天生死的文运星官。确认校对职责大。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对之  相似文献   
14.
校对增值,指校对主体通过校对操作,对原稿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价值(不是数值)有所增益,也就是对原稿质量有所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校对保值,指校对主体通过校对操作,保护原稿价值不受损害,也就是对原稿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保值,是对每一位专业校对工作者的起码要求;增值,则是对每位中级以上的校对工作者更高的要求,也是应该的和必要的要求。校对保值,要求校者忠实于原稿,消灭  相似文献   
15.
校对体制改革散论孙培镜在改革大潮中,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体制,就要对出版体制的演变历史和现状,对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要提出出版体制这个系统工程的框架,就要对选取哪些要素、子系统以至孙系统,并以怎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校对人.指改革开放年代.工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专职校对工作。本所论现代校对人角色.取自现代校对人责任这样的视角.从而得出四个主要社会角色,即:“异”“非”的猎手,编辑的益友.“书国”的最后把关人,读不谋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导语 在1994年首届全国校对研讨会上,看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校对员程浩的论文《校对美》。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客体(清样或原稿)上的一个错字、错符对主体感官的刺激(丑的揭露),会引发校对主体的一丝窃喜;又一个刺激,又引发一丝窃喜……无数个小喜悦如一朵朵浪花,不停地、无序地冲激着校对者的心扉,组合成伴随着校对过程始终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18.
编辑杂学修养(一)编辑杂学的内容和范围综上可知,当代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最需要的是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杂家型编辑家。这种编辑家的智能结构,是由编辑正学和编辑杂学这两大要素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19.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20.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