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2.
10早在19年前(198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在时由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主事、甚具影响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的万字长文,向中国文学界热情推介了两位“世界级”的小说家:一位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另一位即是捷克的米兰·昆德拉。这似乎是米兰·昆德拉在国内面对公众的学术媒体的首次亮相。此后不久,即有昆德拉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赵长江译)、《没人会笑》(赵锋译)、长篇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景凯旋等译)的译文面世。而著名作家韩少…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作为独具特色的当代小说家,那种寓沉痛和辛酸于幽默调侃的笔调,昭示了显著的风格,这种幽默的笔调被许多评述者称之为“昆德拉式的幽默”,它是智慧、笑、喜剧、讽刺、幽默、悲剧意识与积极态度浑然天成一体,构成一种形而上的幽默。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3,(12):39-41
[一]斯德哥尔摩的诱惑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尔遗嘱焦点近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2001)、凯尔泰斯·伊姆莱(2002)、约翰·马克韦尔·库切(2003)的作品都在2003年的中国图书市场分得了一杯羹。然而今年真正的主角,毫无疑问,却是斯德哥尔摩的失意者——米兰·昆德拉。他的作品曾在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小说主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两大主题是勘探被遗忘的存在和反叛媚俗 ,由此形成他的小说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休闲时光     
休闲时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该书写于1980年,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有重大的影响。知识分子中非常流行的“媚俗”概念就是由这本书引发的。昆德拉的小说把空灵的诗意,哲理的探索,与形象化的情节融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中,有关历史的沉思与表达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昆德拉的小说历史观具体表现在:一、区分人类社会的历史境况和存在境况;二、采取与历史学家及传统历史小说家不同的历史眼光;三、主张把小说当成“历史重建”的可能文本来创作和看待。昆德拉让历史与小说处于既相关又冲突甚至敌对的状态,显示出他独特的存在论历史观,这对于我们解读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小说及繁荣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创作,均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米兰&;#183;昆德拉作为独具特色的当人菠说地种寓沉痛和辛酸于幽默调侃的笔调,昭示了显著的风格,这种幽默的笔调被许多评述者称之为“昆德拉式的幽默”,它是智慧、笑、喜剧、讽刺、幽默、悲剧意识与积极态度浑然天成一体,构成一种形而上的幽默。  相似文献   

9.
捷克高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以当代法国社舍生活为背景,以世俗人生穷其心智追求的“不朽”为主题,揭示了其追逐者的功利与世俗,从而也解构了“不朽”的神圣性,同时,小说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想化人生在社会现实局限下孤独与荒诞的生存处境,并由此对人终极的自由幸福发出质询。小说在艺术上继续延用复调与离题等手法,独到地把不同历史时间纷在了一起相互对照,在历时与共时两种形态下,还原了人性与“不朽”的面目。米兰属德拉的小说一直致力于对世俗本相的揭示。怀朽)的创作已经表明昆德拉正在对世俗生活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一种“论文”式的新小说对人类的存在问题展开实验性的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堪称其探讨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托马斯处于一种复杂的存在中,他怀疑偶然发生的爱,但偶然之爱又必然地决定了他的一生,从而处于强大的生存困境中.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当代小说家中,似乎没有谁比这位睿智的米兰·昆德拉更为自觉地关注并探究"存在"了。他的作品为我们敞开了一个向存在置疑,充满诗情与沉思的艺术世界。本文旨在探讨在昆德拉所勘探的"存在的版图"上,人类可能具有的四种行为选择及选择的结果,即背叛、拒绝、幻想和盲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不涉及政治批判,只关注人的存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一幅"存在的图",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短暂的人生轨迹.但是这幅诗人的人生画卷却明显地呈现出灰暗的政治历史批判底色,流露出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与宽容以及对历史政治压制人性的无奈与控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存在、性、笑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进行了分析。他把对荒谬专 制的抨击、讽刺与对人类本性、存在弱卢、的理性思考联系起来。对于昆德拉,性 是探寻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笑产生于人物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离甚 至对立,人们怀着崇高庄严被历史的非理性推入了可笑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张克 《天中学刊》2004,19(3):78-82
米兰·昆德拉对人们对于卡夫卡小说的美学价值的误解有着强烈的不满.他认为卡夫卡已经开始实现"梦与现实的融合".卡夫卡的小说既是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凝视,同时又伴随着最无拘束的想象,代表着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  相似文献   

16.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2,(32):149-151
米兰.昆德拉自从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就掀起了一股米兰.昆德拉热,但是很多读者对于他的作品的认识并不准确,就像卡夫卡一样,昆德拉已被昆德拉化。本文将从米兰.昆德拉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本价值三方面正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实质。  相似文献   

17.
幻影的重现     
1483年,里奥纳多·达·芬奇为米兰“圣佛郎切斯科”教堂的礼拜堂创作圣坛画《岩间圣母》;1495年,受米兰公爵之请,达·芬奇开始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画《最后的晚餐》,历时三年;1503年,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心爱得从不离身。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发表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连续四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2006年5月19日,电影《达·芬奇密码》全球同步上映,首周票房高达2.24亿美元,导演朗·霍华德高调宣称“让人议论也是一件好事。”毫无疑问这是部平庸的电影,欧洲片的速度外加好莱坞式…  相似文献   

18.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实用主义的大师理查德·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提出,自我、社会、欲望、价值都是偶然的历史的产物,个人要以此为基础,将社会正义与私人完美结合起来,并减少对别人的残酷,而这要依仗小说和电影等叙述形式来提升人的敏感度.这一点米兰与昆德拉通过小说来思考人的存在可能性是一致的,同时,昆德拉更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敏感度的提升反而成了对别人造成残酷的技术运用,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陷阱般的世界?罗蒂和昆德拉的思想碰撞给人以无限启迪.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小说形态,相距甚远但二者却是一个可比的题目他们都把"存在"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都以自己的文本勘探"生存",破译"自我",或强或弱地奏响了存在文学的旋律,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