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富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7-119
"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在简述韩寒与"韩寒现象"的基础上,对比韩寒与柏杨的不同,阐明了韩寒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韩寒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证明了"韩寒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7月24日,影片《后会无期》上映,18天后票房即近6亿元。由此,在作家、赛车手等之外,韩寒又多了一个头衔:导演。自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起,韩寒就身处舆论的中心,他的举动常常引发热议:退学、当赛车手、与前辈作家论战、评论社会热点,一直到如今的成为导演。赞扬者称韩寒是"公众意见领袖","众人从韩寒那里,逐渐学会一种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考"(路金波语),"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龙应台语)。批评者则抨击韩寒欺世盗名,指称其文章为他人代笔。8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评论肖鹰的文章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探讨"韩寒现象"带来的影响。本文将"韩寒现象"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指出"韩寒现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平和流畅的语言,也可以为同学们写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安德列耶夫的小说之中,"沉默"表现为不可逾越的"墙",它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隔绝了关于真理和感情的交流,使人们陷入无边的绝望和痛苦之中。鲁迅前期的小说也借用了安德列耶夫这种"墙"的隐喻,用来表现在古老黑暗的中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同厚墙壁一样的隔膜和冷漠。但生活在"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与"遗忘和谎言"间,鲁迅对纯粹的语言也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难以打破笼罩在他人以及自身之上的"沉默",只能沉默地行走在荒谬的历史之上,从而衍化出对"路"这一诗学隐喻的偏爱。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进了一个网络时代,随之人们便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弊端,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整个世界,人们在众多的选择机会面前逐渐迷失了选择的权利,人们需要一个舆论的主流。对于"沉默的螺旋",当讨论这一理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必须要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挂钩。在网络的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没有消失,并且随着互联网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其压力变化的程度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而从受众的心理动因的角度来看,从众的心理本身是没有改变的,因此"沉默的螺旋"没有停止"旋转",但是旋转的强度怎么样,这就要看互联网自身发展趋势了。  相似文献   

5.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视觉时代",或者叫做"网络时代",也可以称"新媒体时代"。然而网络环境,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阅读现状,给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8.
张伟 《文教资料》2010,(24):17-19
李敖和鲁迅分别代表了读书人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特征:年轻人的快意恩仇和老年人的世事洞明。乍看之下,鲁迅和李敖确实有很多共通性:著作等身,文风泼辣,既有"一个也不宽恕"的尖刻,又有一腔侠骨柔肠,在各自的时代为无数青年所敬仰。细读两人杂文,第一感觉就是这些文字充满了力量,"力量"是杂文的本质。本文从杂文方面入手,试将李敖与鲁迅作一个浅显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欣赏     
2014年8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广州发表了题为《喧嚣与真实》的演讲。他被问及对韩寒与郭敬明的看法。韩寒和郭敬明都拍起了电影。早前有影评人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宣扬拜金主义,前些天又有人在报纸上痛骂韩寒的《后会无期》猥琐,称"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声音尖锐刺耳。不知道风从哪儿来。  相似文献   

10.
王正容  江渝 《现代语文》2009,(11):73-74
就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及其思想变革而言,竹内好的说法给人启发良多;但传统的解释同样具有着相当的合理成分,虽然也还有所欠缺。所欠缺的是两个因素,一是对鲁迅离开仙台的"不得已"认识不足,二是没有将此"不得已"与其思想变革联接在一起。从仙台的离开代表了一个再次寻觅"异路"、"异地",并希望创造出"别样的人们"的鲁迅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贾谊散文对西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后世曹植、陆机、魏徵、陆贽、杜牧、王安石、苏洵、苏辙、胡铨、辛弃疾和陈亮等人的政论和史论充分说明它们不同程度地从西汉文章特别是贾谊散文里有所受益,又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和变化。韩愈和苏轼等人的创作和评论既显示出它们与贾谊散文在精神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又给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注入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3.
坚持启蒙是鲁迅一贯的立场,然而在不同的时期,鲁迅对启蒙的理解和态度是不同的。如果说“呐喊”时期的鲁迅相信启蒙的作用和力量,那么到了“彷徨”时期,已是对启蒙开始质疑和反思了。这种质疑和反思在《伤逝》中通过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的模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从屈骚精神的生死观入手,对《野草》进行三段式的主题划分,再论《野草》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古典精神及传统源流。《野草》传达的“悲世”、“深情”可追溯到屈骚精神,将舶来与继承完美结合并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品以“过客”为中心线索,“查拉图斯特拉”为物质外壳,“梦”为表现手段,屈骚的“生死反思”为精神内核,是对传统母题的反思与咀嚼。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重新摆上文艺学议事日程。作为分支学科的文艺社会学再度获得学术界的青睐,并引发广泛的讨论。以实践性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为重构当代文艺社会学科学体系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聂绀弩的“奇才”、“鬼才”的天赋表现在杂文家的思维视角、批判性的内容以及层出不穷的文体创新等诸方面。在杂文内容上,他凸显向鲁迅“立人”思想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在杂文思维上,他擅长以逻辑推理的直接形式进行形象化说理;在杂文艺术形式上,他认为杂文可以自由出入自己的疆域,对相邻的姐妹艺术实行大胆地“拿来”,打破当时杂文创作现状的狭隘格局,这对促进现代杂文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中期,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是鲁迅参与这一论争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关于文学反映生活、服务革命的普遍规律等的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