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技术的负面效应,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其社会控制问题。技术与道德通过价值纽带建立的内在联系,是技术发展的道德控制的内在根据。技术的道德评价系统是一个由道德意识和规范、道德实践、道德评价构成的自组织的开放系统。技术的道德控制宜遵循促进技术发展、不伤害自由探索精神、尊重人类维护自然秩序的感情和不违背技术发展规律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技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生成价值并表现其属性。技术价值主要包括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是关于技术及其发展的社会建构或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理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论既不是技术决定论,也不是社会决定论,而是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控制主义及技术可控性角度对技术是否能控制矿难的发生进行分析,得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渗透着人的主观意向和社会价值取向,所以技术存在可控性.对社会采取民主控制,预测计划,建立具有前瞻性、连续性、系统性政策法律,让人懂得尊重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建立人们的整体利益观,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技术可控性,从而最大程度的遏制矿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技术实体理论包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并以常识化的技术工具论渗透于技术决策、实践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与技术相关联的实体概念历史进行考察表明,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黑格尔和卡普,西方哲学传统维系着一种对技术的实体理论解释或描述,并从自然摹写达到了身体摹写的高度。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技术实体理论的主要原则在于,技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采取理性模式,不仅要求自身的价值中立,而且能够确保技术进步具有可预测性。以此来看待后人类主义,所谓后人类的"技术奇点"预测,不过是设想了超人类智能的"技术实体"。当然这仅仅是就技术的积极社会影响而言的,如果考虑其负面价值,技术实体理论便不得不面临科林格里奇的"控制困境":一项技术的社会结果无法在其生命早期预测,等到发现其消极后果时,对它的控制又极端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突破技术实体理论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设置的各种传统边界,进而提出新的技术哲学理论方向,此即对技术实体理论进行归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是一个背离启蒙初衷的受操纵受控制的生存,这在20世纪中期之后具体突现为技术控制和消费控制两大鲜明主题。技术控制是技术行使政治整合功能而形成的对人的直接控制;消费控制是消费衍生政治的秩序规范功能而形成的对人的间接控制。两种控制既有政治根源,是政治之功能扩张的结果,又有教育的根源,在根本上是教育具体参与运作的结果。西方社会控制的教育根源证明,西方社会的教育即使不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但至少承担着意识形态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先秦时期少有的重视技术价值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其技术价值思想极其丰富和深邃,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赖其力者生”反映了技术的生存价值;“兴天下之利”反映了技术的社会价值;“博乎道术”体现了技术的职业价值;“为方以矩”彰显了技术的规范价值;“以作为述”反映了技术的知识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技术教育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价值观控制的合理适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 ,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 ,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 ,维持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三方面的内容。而对社会价值观的控制表现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控制和引导。任何社会都必定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给予维系 ,使得社会成员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和整合。社会价值观也可称为社会价值 ,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它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影响到人们对事…  相似文献   

8.
科举自公元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了对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控制不力或控制失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根本社会原因,并具体分析了加强社会控制的五种主要手段:经济控制是最根本的手段;政治控制是最有力的手段;法律控制是最直接、最富成效的手段;思想和道德控制分别都是重要的控制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教育是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指导五个因素,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整体素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技术文化的视角考察远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教育研究领域一直有着技术分析的传统,技术作为远程教育的文化组成,虽不是远程教育存在的决定因素,但却是最深刻的影响因素.在远程教育中.技术不仅体现"物的文化",同样也是"人的文化",技术的选择和改变是一个文化逐步积累的过程.技术文化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对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同样也深层次影响着学习文化的变迁.在实践中,需要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思维,以"教育学"而不仅是"技术学"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制与民俗化建设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手段,二应该相互依存、互相补益。民俗化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具有世代相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化积淀的产物。民俗化构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属于观念形态的规范,又可以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给人某种制约与塑造,人称“不成的习惯法”。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民俗化对于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使社会有效地排除干扰,保持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当前,在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民俗化环境和奠定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的问题。为此,首先要使社会,尤其是各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充分认识二关系的重要性,努力重塑社会价值、化体系,珍视民俗风气的养成。政府应借鉴历史经验,紧抓法制与民俗化建设不放松、持之以恒地进行社会实践,努力开创我国历史上依法治国和化建设互相补益、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于2010年4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贵州省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城市,这标志着贵阳市整体实力尤其是科技实力的提高,同时也对贵阳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及法律有效实施对加快贵阳市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筷子具有物理功能、生理功能、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通过对规范的执筷法、规范执筷法与汉字书写的关系和用筷礼仪与禁忌的逐一论析,指出目前汉字书写工整者重点大学文科生不足五分之一,普通高校理科生只是十分之一,能够正确规范执笔的学生数最多不过三分之一,这与他们自幼形成的不规范执筷法有直接关系。汉字和现代人类文字书写技能的普遍退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新的科技进步往往造成既有文明成果亏损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完全合理的。中国人写汉字,需要做到"观念重视、落笔注意"八个字。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创新层出不穷,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技术哲学研究虽目渐走向成熟,但迄今仍缺乏公认的研究规范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更遑论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对30年来技术文化批判展开“自我反思”,不仅关系到技术哲学发展前景,对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零和博弈,一方之所得必为另一方之所失,而在现实社会中,双方之间的关系呈现双赢之势,要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价值理论,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社会财富的来源,从而为当前的分配制度寻找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系统,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重伦理、轻科技的文化。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科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处于主流地位的伦理文化逐渐被科学文化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文化体系。大概分三个阶段,从明清之际到新文化运动前,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观的萌芽时期。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是科学文化开始与人文文化相区别,走向独立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科学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Three exemplars are presented of social technologies deployed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wikis; a photo-sharing environment; and a social bookmarking tool. Students were found to engage with the technologies selectively, sometimes rejecting them, in the light of their prior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Some students (a minority in all the studies) were unsympathetic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underpinning the technology’s adoption.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in-context use, the importance of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 and the non-deterministic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academic study of technology has increasingly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deterministic views which are so pervasive in popular discourse and among policy-makers. Instead, sociocultural fac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and defining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no exception, as the examples in the paper show.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rawing out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examples for the use of social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