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观察活动中,由于事物的不同形态、情状,小朋友们往往会产生很多联想,生发出一种新的形象。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的基础上,将丰富的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融汇升华,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使观察者浮想联翩,获得或产生新奇的印象和意外的灵感。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指对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或者是我们的头脑对曾经感知过的人或事物的形  相似文献   

2.
一、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联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元素,形象思维本质上就  相似文献   

3.
联想与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或经验,把事物联想、想象得更加逼真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 ?   一、立足课文——想象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想象的方法,才能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因此,授之以法,把想象作文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质量的基础。   1.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在教学中,要抓住想象的原型,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5.
(4)联想发现法,联想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事联想发现,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二是概念联想发现,即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的概念。先看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据说少年的李白曾一度  相似文献   

6.
周.com语录: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也可指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对写作而言,丰富的联想是一个人知识储备的表现。当然,运用联想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想得新鲜、独特。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伍玉梅 《现代语文》2014,(8):140-141
从广泛的语文读物中得知,“形象感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俗说。因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文字或词组合而成,本身无形象可言。既然如此,怎么又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虽然没有形象感,但却有描述形象、唤起人们形象感知的功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随记忆中的想象中的事物形象而存在,而在人说话和听话的时候就出现了表象和引起了表象联想和想象,这就产生了形象感。  相似文献   

9.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是来源于客观的现  相似文献   

10.
电影《雅马哈鱼档》的作者章 以武谈到创作体会时认为,联想和 想象是创造的两张翅膀。从生活中发现有创新意义的素材,必须借助于丰富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的一样,“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 著名学者王力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屈原、李白……”想象是创造的先导。联想和想象都是一种心理活动。联想指的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往…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7,(Z1)
作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思维方式。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联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一种自觉的或有目的的想象,它在我们数学中无处不在.运用联想我们可以进行数形转换,对数式结构进行想象,联系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以化未知为已知.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想象力培养甘其勋一、联想力的培养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它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相关的事物之间有多种联系方式,联想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冬天到了”想到“春天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14.
依据人或事物彼此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动,叫做“联想”。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叙述所见所闻的同时写出联想,借以充实文章的内容。但怎样把联想表达出来呢?我认为,只要研究教材中联想的表达方式就将有助于指导学生写好联想。教材中的文章表达联想,最常见的有如下方式:1.相似联想。事物千差万别,但在形、声、色、味、触、数、意的某些点上,又常常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由甲的某一特点,想到与其相似的乙的某一特点,这种由此及彼,寻找相似点的联想,统属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比喻,例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这里是形似。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这是意似。2.相关联想。事物之间的关联,千丝万缕,或由人想到物,或由物想到人,或由人想到事,或由事想到人,或由物想到物,或由人想到人。相关联想,正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想象的。例如:  相似文献   

15.
[作文题目]见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 P59—60[文题审辨]题一是联想型记叙文文题。所谓联想,就是要求写作者能够由这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相关,相反或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能从“无”想到“有”,从“小”想到“大”,从“此”想到“彼”。联想和想象密切相关。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即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联想和想象,是学习写作此类记叙文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写作《×年以后的故乡(或母校等)》时,必须展开“神思”的翅膀,飞得高些,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者说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而数学联想法在解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解题的定向取决于观察问题的特征所作出的相应的联想,即从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有关知识,由此及彼地寻找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相似联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对跟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事物的联想,这就是相似联想.它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可开拓思路,扩展材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和"霜"都是一片白色,颜色上相似,因而引起联想.接近联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对跟它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其他事物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写作时,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移植到作品中来,写人、叙事、说理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沾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联想与想象正是表达这种主观愿望的最佳载体。"联想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而想象则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  相似文献   

19.
星的联想     
题目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1.在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2.《××的联想》3.课外练笔:叶圣陶、夏硏尊合著的《文心》一书,把联想称之为“触发”,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和生活经历中都会有许多触发,试在两周内写出三四则来,并在班上交流。(苏教版)提示:所谓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写作…  相似文献   

20.
一、相关联想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红领巾联想到少先队员;由一张发黄的照片联想到过去的岁月。二、相反联想即由对某一个事物的感知联想到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联想到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三、因果联想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式。例如《荔枝蜜》的结尾,作者了解并喜爱蜜蜂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四、相似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在某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的一种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