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代孕技术作为一项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改变了传统生育方式,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带来了福音,同时对传统的生育观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为了保障代孕母亲、代孕子女以及委托夫妻的合法权益,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应对代孕生育的主体和生育协议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人工生育中的隐私权,即指人工生育技术中公民的个人事实与私人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得被公开或非法侵犯。人工生育中的知情权是指人工生育技术中各公民获取与自己有关的官方或非官方信息的权利。因为本质属性与内容的不同,人工生育中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就非常容易出现冲突。对人工生育技术中出现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生育中各自然人对他方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尊重并对自己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合理合法的行使。  相似文献   

3.
确立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社会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人类进化与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规律的基本要求,也符合社会规范两性关系的基本宗旨,同时还可以强化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的责任感,减少非婚生子女的出生率,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非婚生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为此需要对其加强立法保护,但我国相关立法在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着非婚生子女的概念不明确、没有设立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确认制度、实际地位与婚生子女不平等以及户籍申报难等诸多阙如,因此我们应围绕这些问题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类对婚姻关系以外的两性行为的排斥,非婚生子女历来都受到社会的歧视。另外,家庭财产应由嫡亲继承的传统观念,也导致了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直到20世纪初,人类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才转向宽容。在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虽然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但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因此。建立准正和认领制度,促使非婚生子女取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资格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人工生殖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对该技术如果任凭人们自由使用,将使我国人口发展与平衡的和谐受到严重冲击,必须对人工生殖技术的运用加以规范,即进行人工生殖立法。从生育权的属性及其特征出发,要保持我国人口的发展与平衡,人工生殖立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夫妻的共有生育权应受法律的尊重和保障;生育必须符合人类繁衍、生殖的自然规律;采用人工生殖方式须夫妻双方合意;人工生殖方式是夫妻施行其生育权的辅助手段;合理限制原则;人工生殖方式的严格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7.
赵楠 《时代教育》2013,(15):174+176
我国在立法上赋予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权益保护、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非婚生子女的权益状况及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对非婚生子女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16至20世纪,欧洲未婚母亲和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变革发生在19世纪,这一是由于婚外生育的剧增,二是由于人们对贫困、财产、个人权利、国家职责的新思考。许多欧洲国家取消了"认父"程序:从此,只有主动承认亲子关系的父亲才对孩子负有义务,于是这一负担完全落在了女性身上。20世纪初,受女权运动的冲击,不少国家改革了相关立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走得最远。另一些国家则到20世纪60年代才取消了对未婚母亲及其子女的歧视。在欧洲的宏观背景下考察瑞士的辩论,并特别关注两性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对瑞士四个村庄司法户籍档案进行案例分析,体味其中的个体境遇,量化法律改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亲子关系的因素,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女生好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亲子关系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和父母学历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呈正相关;与其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探望权之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父母子女而言,探望权是人类基于亲缘关系而产生的权利,是亲子关系自然流露的权利,探望权不仅是亲属法上规定的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也是生物社会赋予父母的自然权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基本人权;探望权是与直接抚养权相对应的一项权利,是法律基于父母子女之间亲缘关系所设计的夫妻权利上的制度平衡.实际上,探望权就是父或母未直接抚养子女时享有的与其未成年子女的联系、会面、交流等交往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现代生殖技术的问世和应用极大冲击了人类传统的自然生殖方式和相关的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作为新生殖技术之一的人工受精技术一出现,便对传统亲子观念提出了挑战和冲击。人工受精可分为同质人工受精(AIH)、异质人工受精(AID)、混合型人工受精(AIHD)三种类型。由于三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迥然不同,文章针对不同情况将重点讨论人工受精中的财产继承问题和赡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情感计算应用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交叉研究热点,在为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提升带来全新可能的同时,也呈现出技术的依赖性、权利的侵入性和地位的关键性三大特征。在此特征下,教育场景中对情感计算的乐观应用极有可能产生“反噬效应”:诱发底层应用的技术风险;引发人格权与受教育权的保护危机;弱化教育场景中“人”的主体地位,偏离教育求真的终极目的。鉴于法律具有预防风险的天然要求,可以通过对法律规则的完善、对法律关系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法律原则的设立实现对不同层次风险的回应与规制,进而促进情感计算在教育场景中的理性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汉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相关技术进行梳理,并列举教学应用实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案例主要应用场景、功能与实际应用中的难题。在对人工智能汉语教育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汉语教学应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金融领域的规范化、智能化和模型化发展,在金融服务、金融监管、金融分析等邻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较为初级,通过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影响,分析未来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和前景,对促进真正的“智能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辅助生殖技术面临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第一代、第二代人工授精技术,代孕母亲、精子(卵子)库、遗传咨询、转基因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概况及目前面临的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坚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法制的规范下,辅助生殖技术将为人类出生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于梦真  刘敏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08-2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引领着新一轮教育革命。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尚不完善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关于教育人工智能的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及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揭示国内教育人工智能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与人工自然是人创造物,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引发了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并对人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密切关注其发展,更好地管控风险,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安全高效地为人类服务,在分析人工智能涵义与本质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总结了人工智能“热”的主要表现,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归因分析,强调了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及局限,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分发挥人类创造主动性、建立伦理道德规范、保护人们隐私安全以及让人工智能为产业赋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实施手段和应用效果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人机交互关系主要包括静态反馈、动态反馈、混合反馈三类,其交互主体本质上均以机器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面向人类智能发展的未来,增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反馈性、智慧性、迁移性特征,促进学习者的主体性发展,重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生态,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在归纳国内外学习者反馈素养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感知反馈、认知统合、评价判断、采取行动、情感管理、动机调控”六类核心要素,通过搭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多元支架,构建面向智能教育应用的人机双向反馈机制模型,探讨解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人机关系困境的路径,为未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