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已经公诸于众了,目前尚在征求意见阶段,我在这里对《提要》中的一个小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向专家和同行们求教。关于助词“的”“地”的分合,《暂拟系统》规定:“助词分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肋词。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它们是定语、  相似文献   

2.
结构助词“的”与“地”是现代汉语中用得十分频繁的虚词。它们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修饰语。在口语中,“的”、“地”是不分的,都读de(轻声)。在书面语中则有明确的分工,即“的”与“地”用在修饰语—定语、状语之后,分别是定语和状语的标志。这种明确的分工是汉语书面语言精密化的一种表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规定:“的”与“地”不分,都写作“的”。但是“的”与“地”的分写已很通行,因此,《提要》不作硬性规定,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己早有明确分工,近几年出版的各大辞书已成定约,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明确强调其语法功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作文·汉语》在讲述汉语知识的诸多短文中,却将结构助词“的”、“地”通  相似文献   

4.
欧阳忠老师在《这里应该用“的”吗?》(载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96年1期)一文里,将其在一篇短文里所写的一段(?)跟《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自然段末尾的一段话比较了一下,对报纸编辑将前者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构助词“的”甚为纳闷;同时也觉得课文编者将后者原文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改为  相似文献   

5.
语法知识问答初一册六新的《语法提要》的“结构助词”中为什么没有“地”?旧的《暂拟系统》认为,“的”“地”“得”是结构助词,并且同音,都读“de”,轻声。“的”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修饰语,可做为定语的标志。如:“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  相似文献   

6.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7.
《史记》“所”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所”主要分为六类:结构助词、作为被动句标志的助词“所”、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其中结构助词占绝大部分。结构助词“所”与动词或其短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它具有名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元曲选·合同文字》宾白助词“的”共出现89次,根据用法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其它词或词组后,构成“的”字短语,单独作句子成分;二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地”“得”;三是作动态助词,相当于“着”;四是作为代词或语气词“兀的”的构词音节,相当于音节助词。  相似文献   

9.
《元刊杂剧三十种》(下简称《元杂》)的比拟式有全式“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又有简式“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元杂》出现了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与前代不同的比拟句式,反映了蒙元时期语言融合背景下比拟式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主编)对“来”的解释条例,“来”字的词性可以总结为动词(包括趋向动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方位词,衬字。  相似文献   

11.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12.
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在《全相平话五种》中用字频率较高,兼有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功能,构成的语法格式也多样。本文主要讨论助词“得”的语法意义和格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邓守信(2009)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表经验体的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及其教学排序。首先,参考前贤对于动态助词“过”的理论研究,并从中确立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基础。而后,透过“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当代北京话口语”部分的语料,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分为若干次结构,并依据邓守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结构排序中难度等级及频率高低的原则,提出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报刊上出现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用得过于混乱,尤其是对结结构助词“地”与“得”用错的特多。我想这应该引起作者与编者的注视,希望能把结构助词用得准确些,使祖国的语言结构更加规范化些.我曾在一篇短评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一条条‘警语名句’,哲理是那样地深刻,寓意是那样地隽永,内涵是那样地丰富,情趣是那样地高尚,确能给人以教育与启示。”见报时,编辑同志将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助词和叹词的教学很少有人涉及,它们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茫茫的汉字国度,助词与叹词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或附着于词组之中,或独立于句子之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它们大部分没有实意,但是句子中一旦有了它们,不仅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强了感情色彩。它们是语言中的漫画,简单、形象、夸张、微妙,甚至只可以心领神会。一、读好旬中结构助词,有助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构助词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可使表达更完整,最常见的结构助词有“的、了、着”等,它们通常读轻声。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扎扎实实地指导好学生读准这些字音,则对改善唱读现象非常有利。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升国旗》中“的”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6.
李杰 《文教资料》2011,(35):26-28
本文以《通制条格》为考察对象,探讨助词“将”字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以及与“了”的兴替关系。助词“将”字在《通制条格》中主要表动态,在公文的常用语组合中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一些“动+将+趋”结构中已经出现了“动+了+趋”的兴替,助词“将”字在元代的发展没有停滞。  相似文献   

17.
不能由的字词组的形成而推断字词组是带“”的定语隐去中心语的结果。虽然《诗经》等古籍中有几十个“”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但如“近祸”与“远(祸)”一类的例句极少。而从误义场观察,“”字后面通常能需要“中心语”。对《书》、《易》、《诗》的调查,也不能说明字词组如何形成。只有根据字词组的特殊的结构关系得出结论:“”是助词,结构助词,贯穿结构助词;凡能修饰名词的词语与“”结合,就形成字词组。它满足了语法和语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19.
助词意义最虚,它只能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到调整结构,表示语气,构成音节等作用。文言文的助词,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音节助词。一、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即附在词或词组上起结构作用的助词,文盲文的结构助问,按其与白话文的对当关系,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今天沿用的结构助词,以“者”,“所”为代表。结构助词“者”的基本作用是组成名词性的结构。如:①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②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③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为开其资源之道也例①是“者”和…  相似文献   

20.
清阮元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 (《经传释词·序》)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切实感到实词容易讲落实,而虚词难于讲准确。编注语文课本的同志大概也有这样的体会。下引几例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注释,似觉还可商酌。 (一)之 1.高二P348(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2.作助词用,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