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2.
正"和氏壁"价值几何有的人,常常把"完璧归赵"误写为"完壁归赵"。"完璧归赵"的成语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想方设法要占为己有,他写信给赵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权衡再三,觉得秦很可能不讲信用,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至秦,果不其然,秦王只管把玩和氏璧而无意以城换璧,蔺相如暗使从者将璧送回赵国。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  相似文献   

3.
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秦国太监:“上朝!”秦国大臣:“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平身。”秦国大臣:“谢陛下。”秦王:“现在兵力数我秦国最强,和别的国家交战,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近听赵王得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本王我非把它搞到手不可,先设个拿城换璧的计谋  相似文献   

4.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5.
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宜可使”一般解作“应该可以出使”或“应该能够出使”。课本注“宜”为“应该”。我以为以上解释都不够准确。观上文,在秦扬言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赵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情况下,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因不了解蔺相如其人,自然要提出问题:“何以知之?”于是缪贤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用以证明蔺相如有条件完成出使秦国的  相似文献   

6.
<正>秦昭王在完璧归赵这个经典故事的表现如何呢?韩兆琦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至于完璧归赵、渑池会二事,情节离奇,耸人耳目;而“令从者衣褐怀璧逃归”的举动,亦与“宁许以负秦曲”的初谋相违背。似此等皆只可做小说读,难以当信史看。韩兆琦先生认为这些细节都类似小说,不是信史。他没有对秦昭王的异常之处加以细细揣摩就轻易得出结论,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7.
“和氏之壁”和“完璧归赵”的故事耳熟能详,但这块“和氏之璧”现在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蔺相如不辱使命,战胜奏王,璧玉归还赵国。几十年后,奏王赢政统一中国,和氏璧也归秦国所有。赢政称帝后,命宰相李斯将和氏璧磨制成皇帝的专印,并称之为”传国玺”,他希望这块璧能代代相传。楚汉相争肘,刘邦先入咸阳“王之”,秦王子婴交出了“传国玺”。汉朝建立后,刘邦称之为“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新政。当时的皇帝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沪教版第六册《完璧归赵》很有特点,最值得品味的是全文中蔺相如的四段话。第一段:"大王(赵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秦王强势骗玉,赵王无计可施,只好让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出使秦国。临行前他语出惊人,意志坚定,表现了对赵王的忠诚。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他能否说到做到?第二段:"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话语简短,语意清晰,且有分寸,  相似文献   

9.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食客三千。他对门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秦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向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  相似文献   

10.
玩毕归赵     
第一幕“报……”“什么事呀?大清早的!”此时已是8:15了!不对,是辰时一刻了!Now,在与周公恋恋不舍的赵王睁开了“惺忪”睡眼问道。“是……”还未等士兵说完,胡太医大叫道:“大王,您的眼睛怎么这么红呀?肯定是体内虚火上升,待臣为您调制几味药……”赵王摆摆手:“没什么。只是寡人昨夜梦到赵国要有血光之灾。”那个士兵急忙拍马P:“大王神算,秦国派人来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我们的和氏璧。”赵王暗想:“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璧也挺合算的,只是那和氏璧可是王后的嫁妆。一头是老大一头是老婆,俺可咋办呢?”(背景资料:当时是战国时期七国纷争,…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第三段言曰: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笔者在备课研读"完璧归赵"故事时,发现其中的"恐"字,意蕴丰富,不仅使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且使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须眉毕现。意蕴一:赵王"予"、不予"两难中的"·担·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面对秦王求璧,赵国君臣感到"予"或"不予"都不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不予,即患秦兵之来"。很明显,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求璧,赵王若给,很可能"城璧两空",国格受辱;若不给,则可能授秦以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14.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和氏璧本是楚国的,怎么不是“归楚”而是“归赵”呢?事情得从头说起。和氏璧是楚人卞和献给楚文王的无瑕美玉,制成璧后,因是卞和所献,就取名“和氏璧”。当时玉工说:“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可谓“至宝”。楚国之爱可知。楚威王时,相国昭阳伐魏有功,楚王将和氏璧赐给了他。昭阳每每随身携带,不轻易示人。一天,昭阳出游到赤山,众人到山下潭边的楼上饮酒。酒席间,宾客请求看和氏璧,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中的第三题要求从每组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几个词义不同的词。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在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本题加点词“求”的词义分别为:A.探求、探究;B.寻找、寻求;C.索求;D.乞求,请求。A、B词义之细微差别尚且不论,C、D词义显然有别。C、D之词义虽然同样有向对方的要求,但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用空话“索求”和氏璧,显然是对赵王的“强求”;而D之“求”,显然是齐国臣民对齐王的“乞求”、“请求”。两者异义显而易见,因此本题没有切合题目要求之答案。  相似文献   

16.
战国四君子     
《同学少年》2013,(6):53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公子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和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亦称"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礼贤下士。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  相似文献   

17.
鸡鸣狗盗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要杀他。孟尝君就请人去贿赂秦昭王的一个妃子,妃子说“:我要得到你献给秦王的那件白弧裘,才能帮你。”那件白弧皮大衣,价值千金,举世无双,但孟尝君并没有另一件。怎么办呢?这时,孟尝君门下有个能装狗盗物的人,自告奋勇夜间进宫,果然把那件弧裘偷了出来。结果,秦昭王把孟尝君放了。孟尝君连夜逃出秦国,走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关门要等鸡鸣才开。幸好孟尝君门下又有一个食客会学鸡叫,于是就在城门下学鸡叫,附近人家的鸡也都跟着叫起来。守…  相似文献   

18.
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攻城无数,屡建战功,被封为上卿大将军,他为人襟怀坦荡,勇于知错就改。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缪贤的门客,智勇双全。当时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和氏璧,他很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使者送信给赵惠王。信中说,愿意用十五个城邑来换赵国的宝玉。赵王知道秦王用城邑换宝玉只是个幌子,但是,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后来在宦官缪贤的举荐下,派蔺相如…  相似文献   

19.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20.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蔺相如墓》这是南宋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秋,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奉命使金途经邯郸时写下的一首追悼蔺相如的绝句.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悉,遗书赵王,谎称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范成大在这首诗中表示,他要以蔺相如为楷模,不畏"虏障"艰险,胜利完成使金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