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学生应该愉悦地阅读,在他们年少之时应该有一段青春的“悦读”。“悦读”从选择开始袁宏道说:“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时下也有一流行语:喜欢就好。阅读也应该是:喜欢才好。教师要做的是帮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籍。有的学生会选择时尚类的书籍,特别是追星族们,他们常关注明星的花边新闻;有的学生会选择科普类的,这些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会选择传记类的,他们能从当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甚至是激励,我自己都一样,每读到一些名人成功的传记时,也不由激起指点江山的豪情……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不是非读名著不可,不是非读鸿篇巨著不可。一本书,只要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投入主体情感,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它,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悦读”在读中愉悦听朗诵时,看到朗诵者在动情处仰起头、半闭着眼或高昂或低沉地用声音将文本诠释出来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是他的,也是听众的。那也是一种境界,与文字共舞的境界。语调抑扬顿挫、七情上脸也是教师对文本的最好诠释,学生受的影响也最深。教师做好了,然后培养学生养成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的习惯。且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尚能读到摇头晃脑,我们又为何...  相似文献   

2.
1.良好的听的习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教师的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跟读。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是学好英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准则。然而,在极少数教师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伤害受教育者幼的心灵。在此仅举几例,以期引起注意。 一、扔书撕本。有的老师看到个别学生念书不认真或写字太潦草,一气之下就把学生的书本顺手抢来,扔到地上,或是把写得很乱的笔记本撕成碎片。殊不知,这一粗暴行为,在全班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已被孩子们摄入心灵的“底片”,终生无法“冲洗”掉。 二、“门卫”站岗。为了整治淘气、顶嘴的学生,有的老师习惯于让他们在室内站“墙角”,或在  相似文献   

5.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语文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一任务,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重视提高对听、说、读、写的认识,苦练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一、重视提高教师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完成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从目前中学语文的现状来看,这一问题恰恰容易被忽视。不少教师似乎更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或者忘了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他们…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读”。因为,“读”这一项抓好了,就能带动听、说,促进写、译。我教两个藏族初中预备班。他们在小学阶段,只学了两三年汉语文,很多学生连汉语拼音的二十一个声母都念不来,写不出,叫他们读课文,也只有一两个人能张口,而且,发音不清,  相似文献   

7.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看到孩子们刚入学时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但不懂看书、写字的要领和用眼卫生知识。于是,我就注意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给孩子们讲清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我在“眼睛有什么用”的卫生知识课上,讲:“跟睛是人身上的一宝。为什么说是一宝呢?大家想想眼睛到底有哪些用处?”学生有的说“眼睛能看东西”,有的说“没有眼睛,什么也做不了啦!”我接着引导一句:“那么都用它做什么呢?”他们说,我们用眼睛看书、写字,农民种庄稼、工人做工、科学家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用眼睛啊! 我告诉他们,眼睛既然这样重要,可是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却得病了。接着我把学校同学的视力检查情况讲给他们听,并说了得眼病的危害性。我提问:“大家愿不愿意有一  相似文献   

8.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7,(6):F0004-F0004
近读作家周国平谈摄影艺术的文章,内中提到“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  相似文献   

9.
“听”和“读”同为语言的输入.但“听”明显先于“读”而发展,两者在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听”.但不一定会“读”.或者说“读”的理解不如“听”的理解透彻。同样。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说”,但不一定会“写”.或者说“写”的没有“说”的生动和深刻。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为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少中小学推行了教师“说课”制度。但从具体实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就是许多教师不理解“说课”的目的和作用,把“说课”当作上课,在“说课”时或者仅仅说清教学内容,或者简单复述教案,大大减弱了“说课”的效果,背离了“说课”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谈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2.
××: 上封信跟你谈了词,现在且来谈谈句子。文章里的一个句子,就是口头说的一句话。按一般情况说,会说话就会写句子,懂得口头说的话当然也就懂得照样写下来的那个句子。教学生读课文也就是指导学生读作者写下来的话。道理很简单,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只要认识了几百字或者千把字以后,他们就自觉地找书来读,迅速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可是,问题也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听人说话,有的话一听就懂,有的话要想一想才懂,有的话要接連听上几句連起来想一想才懂,有的话甚至要了解说活  相似文献   

13.
赖小宜 《教师》2011,(23):73-73
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的一个指点,让学生们点头称是;一句话,使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一个动作,使学生豁然开朗。还可以看到学生始终目不转睛地盯住教师,聚精会神,倾耳细听。这不能不说是讲究教学艺术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听好的教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教师,备课认真、教案详细,但方法呆板、语言干瘪,照本宣科,淡而无味,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良好的听的习惯要求小学生要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的特点,但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  相似文献   

16.
浅谈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要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要承小学已学过的老知识,下要启高中降要学到的新知识。初中阶段基础打不好,就会致使上下脱节,使学生所学知识残缺不全。要打好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一、听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两耳听别人说话,听别人唱歌,听别人演奏,听周围的动静。但是,有的人善于听,有的人不善于听;有的人听力强,有的人听力差。听话能力的高低与说话、读书、写作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听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听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如何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首先,要抓好课堂听力的训练。课堂教学主要是“讲”和“听”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讲、学生听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听力,可以听读、听讲、听写、听录音等方面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8.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四种本领,而这四种本领间的关系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简单说,“听”,是用耳读,即能理解别人的话,能抓住要领、辨别语感;“读”,是用眼来听,即能读懂、会读别人的文章,包括理解力、判断力、推理力、鉴赏力;“说”,是用口写,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实在是一种变相的书面表述;“写”,是用笔来说,文章结构谨严、主题鲜明、手笔精巧,可以看出口头功夫之深。这四方面能力同样重要,一个也不能忽视,因为它们都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一个也少不得,四者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这里,我只就“听、说、读”对“写”的作用谈谈看法。我认为,“听、说、读”可做为写的铺路石,通过教师科学的导向,可以使它们成为通向“写”的桥梁。如果学生平素能够随时把听到、读到、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作文时就不愁没东西可写;如果平时能经常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作起文来就会少出现不知怎么写的难题;如果平时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文章内容就不会出现只是罗列现象,抓不住事物本质的同题。可见,培养学生“听、读、说”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曾在初中进行  相似文献   

20.
教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就好比剧本之于导演,其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给教师在授课时提供一份可供遵循的提纲。但渐渐地,某些老师写教案纯粹出于应付,夸张点说,某些老师已经把写教案演变成抄书抄练习。“两张皮”现象也非常严重,书面备课是应检查之须,而实际上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步骤、构想并不与教案一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老师提出与其这样应付着写教案,费时失事,不如采取“零教案”。 究竟我们要不要写教案?要写的话,是否应该对传统教案进行改革?或者写教案根本就不应一刀切?允许资历较深的老师不写教案?或者“是否写教案”根本就不该硬性规定?更不该跟职效评比、年终奖金等挂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