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德治国:对合法性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法性问题是由韦伯首次作出了系统研究的 ,而且韦伯的这个理论对 2 0世纪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 ,特别是在政治学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努力根据合法性理论来分析现实政治并提出政治合法化的建言。哈贝马斯在合法性问题上是以反韦伯传统而著名的 ,他提出了揭示合法性的价值内涵的问题。我国近年来 ,也有着许多关于合法性问题的议论。但是 ,合法性的问题仅仅是与剥削阶级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而言 ,不是一个如何谋求合法性的问题 ,而是应当超越合法性概念的理论思路 ,走以德治国这样一条反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根本性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合法性关切已经成为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合法性概念应当同时包括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概念,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就全球环境治理来说,政治学的合法性概念关注其中的民主合法性,使法学和社会学对经验性合法性的强调得到补充,而它对合法律性和政治共同体观念的忽视,分别得到法学和社会学的合法性概念的补充.法学的合法性概念重视合法律性,但往往忽视法律规范背后的价值层次,这又为社会学的合法性概念所补充.当然,即便结合这三个方面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来自于全球环境治理的政治共同体问题和全球环境治理与其他治理领域的合法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合理性概念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但该概念包含着内在的冲突性。在哈贝马斯看来,合理性概念不仅仅是研究韦伯学说的主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亦是韦伯对马克思的回应。基于此,哈贝马斯对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加以结构性解读,以便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和韦伯关系加以理论的区分,试图划分两者理论的内在界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们所熟悉的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斯·韦伯。其实,韦伯在政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社会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从政治学说发展史的角度看,韦伯的政治理论兼备传统西方政治学和当代西方政治学的特征,处于承先启后的地位上。和传统政治学理论一样,韦伯的政治理论也是从研究国家、统治形式等问题入手的。全面地介绍和评价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理论,显然不是本文所能负载的重任,因此,笔者在这里只准备对韦伯的主要政治理论作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文章拟从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理性概念出发,以法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试图梳理与比较两位社会学大师的理性概念思想,找出两位社会学大师在“理性”概念上存在的内在逻辑上的历史传承性和研究范式上的明显差异性,并指出这些文明成果对现今法治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合法性的概念进入我国学界并引起广泛讨论与关注。只有探讨政治合法性概念提出的背景,才能在合法性理论的历史批判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政治合法性概念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权力主体和公众领导与服从关系稳定和谐的客观状态。政治合法性基础一般主要包括:利益的满足,合法律性,权力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的支持,符合传统性,合道义性,个人魅力.政治合法性研究对政治学学科建设与正确分析政治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 ,政治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塑造 ,但是政治权力并不一定能持久地维持政治秩序。政治秩序要得以持久 ,还需要政治合法性。“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合法性” ,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如何 ,以及如何维护。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从"合理化"概念入手,围绕理性建构问题对韦伯的理论局限性和建设性分别进行了揭示,进而提出了一个以"交往理性"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理论设想。以此为起点,合理化概念中的理论盲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立足于"合理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这两个核心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韦伯到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之路也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历史传承性。与此同时,这两个命题所包含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解决策略,也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认知框架中得到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