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成都《新民报》创刊于1943年6月18日,它是南京《新民报》迁重庆出版后的继续发展。至此,《新民报》开始在两地同时出版。成都《新民报》初出晚刊,为四开一张。1945年2月1日增出日刊,初为四开一张;1947年5月9日起改为对开一张。日、晚两刊同时发行到1949年7月23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武装劫持。  相似文献   

2.
1937年底,父亲携家离开南京,溯长江西上。经过武汉时,陈铭德正在武汉筹划出版重庆《新民报》,便约请父亲到重庆参加创刊工作,并请父亲仍担任总编辑。《新民报》撤离南京前的总编辑赵纯继先生是四川人,此时随报社入四川,父亲认为应当仍由赵继任总编辑,他只接受主笔职务,主持版面规划。他从适应长期抗战需要考虑,建议将《新民  相似文献   

3.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4.
1990年7月23日,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张友鸾同志以86岁高龄在南京逝世。7月3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概述其新闻工作经历:“早年曾为邵飘萍所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担任过《世界日报》总编辑;1927年,受李大钊同志委派,任《国民晚报》社长。他先后参加了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纸的创刊工作。抗战期间,他在重庆《新民报》历任主笔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南京自办《南京人报》,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相继刊出了新华社上述消息。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九家报纸,也刊出了中国新闻社7月28日的有关报道。张友鸾同志从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旧中国报坛驰骋了30年,有丰富的编采和报业管理经验,被誉为报业全才。他对我国报业发展,特别对四开小型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可供研究旧中国民营报历史参考;他的新闻工作经验,诸如版面的设计,标题的拟定等等,都值得后人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民报经理邓季惺的胞弟邓友民到延安去了。邓和报社一个与友民要好的同志,邀请他给《新民报》写通讯,他表示同意。《新民报》由南京迁到重庆复刊后不久,原在报社工作的胡迦彤(宋迪夏)同志也去延安,报社负责人和与胡有关的人,又要她写通讯,她也同意了。还有报社的其他同志,也根据各自的关系,约请去延安的同志写稿,都乐于接  相似文献   

6.
《新民晚报》原名上海《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于1946年5月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当时上海是国统区,有大小日报数十家,《新民报》是抗战胜利后晚出的一家报纸,发行量不足一万份。在上海《新民报》出世之前十七年,即1929年已经有南京  相似文献   

7.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8.
1948年7月8日,南京《新民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永久停刊”。此事曾经震动国内外报坛。现根据回忆和手边资料追记如下,聊供关心和研究我国报业史的同志参考。《新民报》南京版于1946年复刊后,本着民间报纸的立场,反映民间疾苦与人民愿望,对国统区的工人罢工斗争、  相似文献   

9.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10.
成都《工商导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的影响下,由共产党员王达非同志和一批革命进步人士,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起来的民主进步报刊。全国解放后,为了贯彻党对工商界人士“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它被“成都军管会”批准继续出版,是解放后成都继续出版的两家报纸之一(另一家为《新民报》)。《工商导报》从1946年4月28日创刊,  相似文献   

11.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12.
郭泽恩 《青年记者》2017,(18):103-104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今属重庆)人,1929年和好友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办《新民报》.此后,他一直主持《新民报》,并使《新民报》在抗战后发展成为拥有“五社八版”的报业集团.任何事业要取得发展,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民报》能够在民国时期取得较大的发展,与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所分析的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指的是陈铭德在与记者、编辑等报人交往时所展现的理念、态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都《新民报》从1943年6月创刊,到1950年4月结束,我一直是负责人之一。现仅就记忆所及,将成都《新民报》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①1929年,南京。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创办。《新民报》创刊选择的是九月九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895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反抗清廷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5.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24-24
1929年,南京,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创办。《新民报》创刊选择的是九月九日,以纪念孙中山先牛于1895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反抗清廷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6.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17.
1946年某天,上海《新民报》截稿时,其南京专电发来特急电,称“蒋主席偕夫人宋美龄访美,今日从明故宫机场起飞”。这是一条世人瞩目的重要新闻,然而,《新民报》居然只字没登,让《华美晚报》当日以头版头条“抢了头功”,7行大字标题处理得格外醒目,一时轰动上海滩。殊不知,这是《新民报》刻意制造的一条假新闻。原来,《华美晚报》常常截获《新民报》的“南京专电”照搬照抄、抢先发行。由于后者是私设电台而无可奈何,于是出此“损招”诱使前者上当。果然,《华美晚报》被当局罚停三天,在读者中信誉大受贬损。①假使今天某家报纸也搞一次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顺理成章的《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成长于重庆,而创刊前的筹备工作,则是从南京开始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恩来同志为首,有叶剑英等同志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到南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国民党政府谈判共同抗日问题。那时,党中央就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几经谈判,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然而计划着手筹备未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使报纸在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和悲鸿的交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悲鸿征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我们夫妇都在《新民报》工作。悲鸿常到我们这里来鼓励我们并肩携手把《新民报》办好,并谆嘱:“办报要找进步的人和能干的人。”“国民党得罪不得,但是不能依靠;只能依靠思想进步的人和群众团体。”他特别把他的知己吴作人介绍给我们,作为《新民报》的朋友和有力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20.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去延安采访,在那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和丁玲等许多文化人,通过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