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自学指导》2006,(3):F0004-F0004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按照物资料,献资料,民欲资料三结合的思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戏曲物学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所以来陆续发现并及时公布了大量珍贵的戏曲物。  相似文献   

2.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音乐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的影响下,从开始的比较音乐学到后来的民族音乐在经历了学科诞生和发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不断地生发变化,从开始的非欧音乐到全人类各民族的音乐,民欲音乐,大众音乐等等,本文在各家各派的认识和现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作了思考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伟伦楼碑记 教者,国之基也,基固则国昌隆。故欲富其国者,务强其民,民强则国富;欲强其民者,务博其识,识博  相似文献   

4.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5.
《史记·周本纪》中有一则故事:古公亶父(周先祖之一)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  相似文献   

6.
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欲旅游是经济外壳与文化内涵的统一体,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寻求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  相似文献   

8.
民子是含着笑离去的。 在他离去前,同学们来看他,给他送来了许多鲜花,把他的小卧室装扮得繁花似锦。民子虽然是个男孩,但喜欢花,家里的花花草草都是他管理的。一个多月前,他又买来一盆仙鹤来,圆润厚实的叶片间,一朵朵霞光般的花朵,确实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鹤。  相似文献   

9.
德育,一个古老久远的教育话题。我国古代名著《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  相似文献   

10.
五、老子的教育内容 (一)“四我”、“三绝、三弃”、“三宝”的教育内容要培养崇“道”、有“道”的圣人,首先做到“四我”。这“四我”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圣人做到了“无为”的身教,人民自然被感化安定下来;自己能好静,民心自然端正;自己不喜炊多事,节用民力,人民自然就会富裕起来;自己没有野心,人民就自然纯朴。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掘、弘扬,鉴照现在和将来。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生前,正置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开始兴起的时代,他为了挽救奴隶制,研究、整理夏、商特别是周的历史文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錬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由学乎?”这是说,发愿为善,只能让人小有声望,尚不足感动群众。与贤能者结交,欢迎远方的亲人,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  相似文献   

12.
潘金莲与西门庆是中国16世纪市阶民层中涌现出来的新异人物,都有极强烈的物欲、情欲、权势欲、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二人活动范围不同,表现形态不同,结局也不同,男尊女稗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骏发尔私”新解高光晶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长沙,410081)《诗·周颂·噫嘻》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是农夫,播彼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毛传》:“私,民田也。言上(周王)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之大发...  相似文献   

14.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与创造的指导者;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的主体、心智发展的主体、创造与创新的主体;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鼓励学生的质疑欲、求异欲、创造欲。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奴化教育张建民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中国广大地区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沦陷区实行了奴化教育。日伪政权建立了一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企图以此消解和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实现奴化教育的目的——欲使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94年新高考历史问答题有三道: 41.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嫁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2分)说明其社会根源,(6分)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6分)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中有一批长期被忽视的“新党”形象,他们是改革维新事业和小说界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据“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维新思想,据“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而塑造的“新民”形象。宗旨是借助艺术形式“醒齐民之耳目”,“开化夫下愚”,“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