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缠绕、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模仿操作性方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阶段;理解教育变革内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阶段;渐入变革佳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互动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支撑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的师资供给,为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年限和国民素质,提供了教育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教育的改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今天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我国教师教育整体上还相对落后,还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存在观念形态和制度性障碍,一系列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我国教师教育处于历史性转折和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师范教育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健 《考试周刊》2008,(48):21-2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同时也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的到来,我们所面临的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系。为学习者创立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教育的模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快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教育结构及学生的获知途径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如何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微课程”的出现为我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搭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首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其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基础教育在实现"两基"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基础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就教研创新的必要性、路径及工作重点谈几点思考。一、教研创新是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自本世纪初我国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巨大成绩。课程目标取向更为完整、多元,教师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意识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形式更为丰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改变高校的教育管理与决策。面对这种改变,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面临挑战,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全新的要求。如此,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通过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的春天和我们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但是,教师队伍整体上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紧迫要求。在教育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工作,抓住三个要点和十个统筹,在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一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30年。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经验。在教育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危机"、"遭遇"、"唤醒"、"告诫和号召"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能克服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性、功利性、计划性的不足之处,体现出自然性、非功利性和时刻准备性的特征。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创新以非正式学习为主的教师学习方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和创设教师外部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面临着传统教师角色与现代教师角色的压力与挑战。在建构现代教育中,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需要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形成新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的专业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品格伴随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显著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效果,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表面上是"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由"课程改革"牵动"教师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内涵。但新形势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全人员数字意识有待激发、全链条数字资源有待挖掘、全过程数智治理有待加强等新的现实困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背景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知能结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治理机制等多方面发生着目标转向。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政府、院校、高职教师个体等三个层面需要共同发力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的具体要求,也是"云时代"教育方式的必然变革。临猗县作为传统的教育大县,如何在新的时期实现新的跨越,是全县所有教育人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为交出圆满的答卷,临猗县从2009年开启"破题之旅",并在反复对教育发展脉搏全面把诊的基础上,寻找到了最佳的破解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苏州市吴江区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提出并实践了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吴江理性分析经济转型的要求,分析自身的优势,致力于"特色"、"课程"、"研究"与"评价"的"四转型",通过"四转型",实现了"四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适应不能抗拒。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又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构成重大挑战。我们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被侵蚀,民族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和民族责任意识等被弱化的危险,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新的要求,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德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二十一世纪面临新的教育改革,也赋予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教育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良好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不断探索、自主发展的。一、创新环境的形成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独到的见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动态、开放、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既有效解决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保证了实习质量;也对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起"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关系,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