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木棉和橡树的对白,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关怀、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爱情观。这首诗的爱情观,已经成为爱的箴言,指引着人们爱的道路。诗中的橡树和木棉,是意蕴极为生动鲜明的意象,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2.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3.
许多中外作家都是修辞方面的专家,他们通常借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象征一类人、一种精神或其他.著名的中国女作家舒婷曾写了一首诗《致橡树》,这首诗借用橡树和木棉描述了一对恋人.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米切尔写了小说《飘》,她在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两对恋人:维希礼和媚兰;瑞德和斯佳丽,这两对恋人是橡树和木棉在《飘》中的情感再现。  相似文献   

4.
舒婷的著名爱情诗篇《致橡树》,用橡树、木棉这两个分别象征男性阳刚之美和女性柔韧之美的意象,诠释、颂扬了现代理想爱情观念。诗歌的爱情隐喻语篇建构经历了选择、抽象及整合三个认知环节,隐喻的蕴涵和延伸构建的词汇衔接加强了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5.
据汉网转引一条消息:昨日,舒婷现身于华中师大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她与一位评论家和一位中学教师一道,分别就她那首著名的《致橡树》,为华师一附中的高一学生授课。结果,三个人读出了三棵不同的“橡树”。首先上场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孙教授认为,舒婷此诗最伟大的创举在于,她把分别来自于东西方的两个不同意象——橡树和木棉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而在舒婷以前,个人的泪珠是不能写成诗的,因而,她在诗中的“叹息”,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解禁的信号。来自黄石实验高中的何建中老师在执教这…  相似文献   

6.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八小时以外》2012,(2):30-31
如火般的木棉并不是从舒婷的《致橡树》开始才成为一种爱情象征的,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民歌《木棉道》中就唱过:"爱情就像木棉道,季节过去就谢了。"木棉,这种树形高大的植物,有一种飒爽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才让舒婷选中,让它在那首影响深远的诗中成为相互独立的爱情象征。  相似文献   

9.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该诗用“木棉”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基础上各自实现自  相似文献   

10.
<正>《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与苏教版教材选编的其他送别诗不同,此诗沉郁中透着刚毅,离愁里散溢着豪迈,基调晦暗中跳动着明亮,仿佛给失意的人一盏行路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这首古诗安排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颇有深意:学生面临分别,将跨入未知的环境,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不确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解读本诗的友情并不难,难在从诗中体会高适内心那豪迈激昂的人生情怀。教学中要把握情感基调,透过刚毅豪迈的意象,加深学生对诗歌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几首美国意象诗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对比赏析,分析了意象诗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中国古诗中意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木棉花     
<正>“水气凉生晓日中,阶前过雨寺前风。坐忘一树无青地,疑是霜林叶尽红。”这是一首描写木棉花的诗。诗中的木棉,是南方一种常见的落叶大乔木。因为木棉树姿态巍峨,花形硕大优美,故在南方地区,经常被作为庭园观赏树、行道树。木棉极具观赏价值,树形高大,树冠整齐,花朵明艳漂亮如铜铃。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种植木棉。庭院里种上木棉,遮阴避暑,美化庭院;校园里种上木棉,亭亭玉立,装扮校园;道路两旁种上木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鸟的意象,来进行诗歌中的传情达意,这一比兴传统早已有之。而阮籍在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鸟类意象群,并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鸟类意象。将《咏怀》中八十二首诗中的鸟类意象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具有明显特征的几类,从而分析意象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分析高中课本所选的四首诗《孔雀东南飞》、《大堰河——我的保姆》、《琵琶行》、《致橡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地位转变的过程,即由旧社会被压迫被欺凌的刘兰芝、大堰河、琵琶女到新中国平等自立的木棉。  相似文献   

1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中学课本中最宜吟诵的一首诗。而要领悟《敕勒歌》这首诗,得看一部电影:《黑骏马》。  相似文献   

17.
初盛唐侠气颇盛,李白受到侠风影响,有剑侠气质。这在他的诗中的山水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他诗中雄壮、奇诡的风格,力大、势猛、飘逸、宁静的意象,都与剑侠气质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木棉因其独特的形态以及强烈的地域性,成为了岭南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象,相关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和数量繁多。在众多的岭南文学作品中,木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为革命精神的符号、独立坚韧的象征、独特的地域标识,这使得木棉意象在岭南文化建构、城市形象塑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深入研究、打造木棉意象,有利于避免城市形象趋同、文化内涵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我的校友们一起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19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课件显示: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第一遍,整体感受(课件显示)。在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师:下面听第二遍。这一遍听的要求是:理解诗中的意象(课件显示),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