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作张晓风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行道树的自白,揭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章是一种美的享受。但遗憾的是章的课题与内容之间存在着脱节,使、题之间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相互依托的和谐美,笔以为以“行道树”作为选的题目大大地削弱了章的和谐美。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问: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有这样一句话:“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相似文献   

3.
何不去看溪     
深沉的思考、生动的比喻,是本成为考场优秀作的根本原因。作将“溪”比喻为“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战士,引领读去感受它那“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并从中获取力量,直面生活。此外,哲理性的语言,也使本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4.
一群被生活捉弄、被社会遗弃的小人物在酗酒和白日梦的背后,隐藏的是痛彻心底的痛苦和深沉的悲哀,《送冰的人来了》揭示了人类悲剧性的境遇,对白日梦对人的存在意义、作用和价值作了一个哲理性探讨。正因为悲剧人物以白日梦为精神依托,逃避现实和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更显示了人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晓风是一位以细腻、敏锐见长的女作家,她的许多散文往往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引子而生发开去,在联翩的浮想中探索关于生命的意义、善与美等严肃的主题。《行道树》是一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散文,更是一个奉献者的宣言:奉献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牺牲,奉献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一粒沙里看世界”。《行道树》中映射出的是作者广博的爱,“行道树”就是传承着爱和善的使者——她们离开原始森林的家,舍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放弃了“吸露”和“玩凉凉的云”的机会,选择到“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忍受浑身…  相似文献   

6.
“伯乐治马”是《庄子》中一则哲理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庄子借“伯乐”在管理马的过程中单凭自己的想法武断地治理马匹,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故事,鲜明地反映了他所极力主张的顺人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积极的警示意义,教育和管理学生时应该在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切忌“一刀切”。  相似文献   

7.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蓝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生: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生:我还能说得再细一些、再具体一些———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全班:喜欢。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蓝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立在城市飞尘中的行道树,是一个个奉献的天使,是的,奉献是一种牺牲,同时又是一种快乐。一提到行道树,人们都知道,那是再平凡不过的树了。它整日立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吸着来来往往的各种飞尘。为什么它不去享受它那最原始的生活——在森林里,与朋友相伴,与阳光为友?为什么?难道是人类安排了这些悲凉的点缀?不是,是他们自己选择在城市中受难,为这些不知回报的人类做出它们小小的贡献。在夜幕降临时,它们无助孤独地被黑暗吞食时,有谁了解它们的苦熬,它们在等待着第一缕曙光的来临,负责把这珍贵而可望不可及的光明迎来,它们所做的神圣事业是痛苦…  相似文献   

10.
(宋)晏殊 《学苑教育》2021,(12):F0002-F0002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1.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所揭示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及贵族间矛盾斗争的重大主题主要借助于“物哀”母题来呈现。“物哀”伴随着主题一道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那悲切的秋愁使我们感受到了作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而这深沉感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悲秋化传统和心理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寓言丛林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14.
《行道树》、《白兔和月亮》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两篇课文。两篇文章虽短,但涵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对“行道树”形象的再认识《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托物言志,塑造了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行道树:“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寞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多么崇高的奉献精神!行道树把自…  相似文献   

15.
小说以阮小七愤杀张干办为嚆矢,展现梁山幸存英雄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两类冲突。一是内部矛盾,即忠奸冲突;一是外部矛盾,即民族冲突。在内涵上承续着《水浒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创造主旨。作家借小说杂糅故事抒愤写心,既是历史的,亦是现实的,实现作家对儒家传统经典形象阐述的目的。在中国英雄传奇小说发展史上,体现出审美趣味文人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竹杖赋》是南北朝名作家庾信入北后的借物咏怀之作。全以“楚丘先生见桓温”始,通篇表达了“楚丘先生”对“赐杖”的强烈反应。这实际代表着自比为“楚丘先生”的庾信与隐喻为“桓宣武”的魏、周政权的一次正面交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此赋对说明庾信入北后的仕隐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证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后人对此赋寓意的推测往往莫衷一是,竟然形成了“辞官之作”和“求官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认定魏、周逼迫庾信仕敌,过分关注庾信的“哀思”,继而推理出庾信由“哀,,到“恨”,不情愿步入北周仕途的心态,得出此篇亦为哀思之作;后认为庾信入北后因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与现实有强烈的反差,借章表达求官之意。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6月都从儿童节开始,往下走,就到了父亲节。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同学来说,我们大多念念不忘儿童节的快乐,对父亲节却鲜有忆及。 诚如人们所说“父爱如山”,山是凝重的、沉默的,它的爱亦内敛而深沉;“父爱如海”,海是博大的、辽阔的,它的爱亦宽广而不竭。本期策划《如山,如海,我的父爱》这一专题,旨在让习惯于被这份爱包裹的我们,在这个特定的、属于父亲的节日里,回眸身后这个与自己生命最近的人,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默默奉献;更在于,在父亲节之外的日子里,我们也能记住他们忙碌的身影,感恩他们的辛劳付出。  相似文献   

18.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是一篇情美兼具的散文,下面是我们讲读这篇散文时所做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供教学参考。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草原之美草原,作为伟大的自然景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或许不以为然,没有什么可新奇的,但  相似文献   

19.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20.
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同时学生“度德而师之”。由于现代教师工作本质上是以其自身实践行为及所体现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至可以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其道德修养,道德人格完善,较之从事其他职业者,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因素。现代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现代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