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文选》李各注所引《说文》的被释字入手,将之与今存大徐本《说文)进行比较,且加以分析,最后归纳出李注《文选》在注释词语时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今本《说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选》诸本中,列有校文的是《集注》本、明州本、建州本、秀州本。其中“骚类”校文,甚有助于《楚辞》文句的校勘。余撰《〈文选〉“骚类”校文释证》一稿,以《文选》诸本互校,又以《楚辞章句》各本、古注类书等所引以及古今学者的校勘成果参校,于《楚辞》文句校释,或有所补正。今录八条,以向方家讨教。  相似文献   

3.
左思《三都赋》是西晋赋名篇.以《文选》收录而传于今。《文选》传本甚众.各本《三都赋》文旬颇相歧异.不乏讹误。清胡克家《文选考异》及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黄侃《文选平点》对《三都赋》作了校勘。在此以胡氏、高氏、黄氏校《三都赋》未及的日本藏古抄卷子本《文选集注》残卷、国家图书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分藏北宋天圣年间国子监刻《李善注文选》残卷、日本藏宋明州刻《六臣注文选》、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活字翻北宋元祐年间秀州州学编刻《六臣注文选》等古本、旧本重校今通行胡刻本《文选》之《三都赋》.对三家校记提出31则补证.并对《三都赋》传本源流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卷子本《文选集注》,原藏日本金泽文库,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流散。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周勋初先生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24卷搜罗今存流散殆尽。以影印今存24卷观之,原书当有120卷。此书当是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相当于我国北宋时期)日本某《文选》学家采日本所存遣唐使带回之《文选》诸注本汇编而来,故其所采诸家注本多见于日本滕原朝臣佐世《本朝见在书目》(记载约当我国唐末日本皇室公藏、私藏汉籍,《古逸丛书》有影印本)著录。所采李善注、《钞》、《音决》、五臣注、陆善经注既为唐本,而《钞》、《音决》、陆善经注三家原书久已失传,是研究唐代《文选》学及校勘今通行《文选》至为珍贵  相似文献   

5.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6.
《文选》李善注所引《毛诗》极具考证价值。不过由于传世宋刊本《文选》多经后人窜易,往往难以采信,故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唐写本李注《文选》为依据,对其中10条《毛诗》引文(含毛传、郑笺)与今本《毛诗》的异同加以详细考辨。  相似文献   

7.
赵玉芳 《文教资料》2007,(34):79-80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集各本之大成,但错讹在所难免。李善注本《文选》大量注引材料,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书》传至唐初所保存的面貌。本文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语中引用《汉书》的注释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考究同异,辨别是非,希望对《汉书》的校勘整理或《文选》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文选.魏都赋》注者是张载还是刘逵,学术界曾有过不少讨论,但总因文献不足而存疑,以致传世文本中仍有不少题为刘渊林注。韩国奎章阁本《文选》1983年影印本《绪论》又提出卷册分合的问题,今有唐钞《文选集注》的材料,可以澄清学界多年的疑惑,并进而探究,将《魏都赋》注者张载改为刘逵,是后世整理《文选》,合并编纂李善注与五臣注时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选集注》残卷中引用了较为丰富的《说文》内容,与《说文》原貌比较接近。本文以《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所引《说文》与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相比照,胪列25条,考订其异,补充书证。  相似文献   

10.
敦煌写本《文选》中的诗学文献指俄藏本Ф-242a(L.1452)和法藏本P.4884、P.2707、P.2543四截残卷。俄藏本从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十九"诗甲·补亡"类束广微《补亡诗六首》起,到卷二十"诗甲·献诗"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一首》止,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诗序和曹植的《上责躬应诏诗表》。俄藏本有注。法藏本为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四十六"序下"颜延之和王融两篇同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法藏本无注。这两种敦煌写本《文选》虽为残卷,但俄藏本的注释和法藏本的原文都与今存其余各本《文选》有异,可以补注今本《文选》的原文和补充李善注与五臣注,订正今本《文选》的某些讹误,以作校勘之用。俄藏本的书写时间定在唐太宗时期比较可信。法藏本的书法与梁陈间的佛教经书书法风格似有相似之处,其书写时间可能在梁陈之际。传入敦煌的时间大致在"侯景之乱"和"江陵败亡"之后、隋代之前,因此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雷浚的《说文引经例辨》是《说文》引经研究中一部重要著作,前人尚缺乏对其深入的研究。雷浚的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人引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由于在行文上雷氏采用双行夹注的方式,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雷氏在传统引经领域的研究。在清代的《说文》研究中,滥言假借的情况非常严重,雷浚的这部书也不例外,其中“引经说假借”中的“假借”,在今天看来多为同源词或词义的引申,雷氏所说的引经说假借,在今天看来不能被认为是《说文》引经体例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何为恻隐之心,《说文解字》解释说:"恻,痛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他人的不幸予以同情、怜悯。两千年前,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进一步指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以此为基点建构起它的整个学说。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恻隐之心这一命题,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异形词的“同义”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即都是普通话词语、都是书面语词语、都是并存并用词语、都是同音词语、都是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与同义词的“同义”有别,异形词的“同义”指同义项,同义项的词义完全相同。全等关系的“同义”,其内部的理据有差异,只是没有造成包括理性义、色彩义、语法义等词语意义的不同;包孕、交叉关系的“同义”,其概念意义有差别,只是不影响词语核心的意义。全等异形词“在任何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包孕、交叉异形词,只有在表示“重合”的义项时才可以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14.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事物的特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方言的词汇特点也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特点。从词源和词的构成分析博白地佬话词汇,其特点主要有:保留了诸多的古语词;有一批与广东粤语共通的词汇;有一批与少数民族语言音近义同的词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有丰富的带缀词;有丰富的连绵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广西凌云县加尤高山汉话的名量词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考察,认为它们的差异体现在:一是加尤话与普通话部分形式相同的量词搭配范围不一样,有的加尤话窄于普通话,部分则大于普通话;二是部分形式相同的量词,加尤话与普通话搭配范围参差;三是部分量词加尤话与普通话形同实异;四是加尤话部分量词,在普通话中,这些词或者不存在,或者不作为量词使用;五是部分量词普通话有而加尤话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现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和曼新,英汉词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量反映新事物、新现念的新词新语出现并流行起来,波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新词发展处于动态,因此,对新词的研究也将永无止境。新词新语是怎样产生的,除了加缀、旧词赋新义、借入、新遣词以外,还有哪些构成方式?对其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词的艺术化组合是实现文学文本审美性的必由之路。汉语文学文本的语词组构形式丰富多样,作家进行语词组构的主要策略是:运用表象义丰富的词,复苏语言与感知觉表象的潜在联系;利用词义聚合的不同特性,造成有意味的文学话语;创造语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偏离效应”,使一般化语词生发出独特的表意功能;通过“碎片化”的语词组合,拓展文本内在的艺术张力;营造各种特定的语境,使语词获得具体、特殊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异同及其翻译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数量大体相当.而英语和汉语因为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中西方给颜色词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就造成英汉颜色词文化异同的成因作一些探讨,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方法:变色法、增色法和减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