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
张永 《新闻世界》2014,(7):120-121
媒介为公众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与客观世界有所偏差,人们容易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会造成刻板成见。本文从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提高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城管形象与真实形象为何会存在偏差?本文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关于城管的典型文本,从主题结构、新闻图式与词语、句式、视角的选择等角度进行解读,力图呈现文本背后隐含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观念,以期得到刻板印象产生和再现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报道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曹晋 《新闻大学》2006,2(4):29-34
本文意在透彻解读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Carolyn Kitch)的原创性论著——《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刻板形象的起源》。首先,笔者回顾了美国的传播研究语境,检视本论著如何将大众媒介研究与历史、人文的关怀相结合。其次,再从作者对杂志研究的角度,体察其选题的独到创意和对杂志封面女郎这一大众媒介再现的刻板形象的理解与诠释,来省思刻板形象的象征主义及其意义生成的社会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6.
张恒军 《新闻界》2012,(1):50-53
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化建构的结果.缘于刻板印象,当代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过分强调私人领域,忽视了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形象.这导致了贬义性女性形象的泛滥.本文通过对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进行分类和特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女性形象在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环境中的走向提出了建议,以促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的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艳 《现代传播》2007,(3):125-127
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统视阈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多的是以产生、流传和强化刻板印象的“第三种来源”的姿态出现,本文则依据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由此引发的“传媒表征”的不断变迁,推导出一种刻板印象的“动态观”,并发现积极的刻板印象较之消极的刻板印象更容易为媒介所改写。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在改写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以求发挥和实现最为和谐的社会传播效能。而以上论述均可以在近年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中得到正反两个维度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8.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具有不可避免,加速认知、沉淀共性等特点,新闻话语中通常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刻板印象有其积极的功能和消极的功能.其积极的功能表现为有利于信息加工,使人们能够利用刻板印象迅速对某个人作出角色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结合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理论,考察新浪网新闻频道2014年关于90后的报道,重点研究新浪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判断其在对90后报道中是否客观公正。结果表明,在新浪网关于90后报道中,整体比较客观,有助于加深大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使其得到社会更多认可和包容;另一方面,报道也存在议题偏向、报道细节失真等问题,易使社会大众对其产生固有成见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2.
一、大众传播与刻板形象的形成所谓“刻板形象”,指人们对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持的定型的和较难以改变的看法与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形象属于态度的认知部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态度认知。刻板形象,形成于人们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之中,与其他观点和态度一样,刻板形象的形成有三种来源。其一是直接经验,它往往通过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某一个或多个成员的认识而获得。第二种来源是人际交往、互动中他人的影响。第三种来源是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往往被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13.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生产意义的重要工具,它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和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的暴发与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承担了再现疾病及其暴发地族群的重要角色。本文从刻板印象、媒介框架、符号分析等几个角度,分析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过程中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何晨 《青年记者》2009,(16):32-33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具有不可避免、加速认知、沉淀共性等特点,新闻话语中通常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意识形态是将原初事实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既能够体现为直接的观点,也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诠释事件的“框架”,作为特定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自然化的效果。新闻叙事不仅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更是一种通过新闻话语构建新闻事件意义,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人们依赖于媒介,媒介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视野。农民工的形象再现是传播者借助媒介以把关人的角色传递农民工信息而形成的,媒介的态度和立场影响了人们对农民工的认知与印象。本文从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入手,简要分析农民工的形象类型及其形象建构的利弊问题。  相似文献   

18.
艺伎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精粹,其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电影《艺伎回忆录》是男性视角与西方视角下对东方女性形象塑造的突出代表,艺伎这一传统日本文化被西方强势文化重新书写、描述和构建,并根据西方主流媒介关于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对艺伎的形象进行二次加工后和再现。  相似文献   

19.
王姗姗  魏星 《今传媒》2016,(12):160-161
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中刻板印象的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新闻前哨》2008,(8):66-67
刻板印象是一种人类天生具有的认知策略,它自动地、无意识地、难以改变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动。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刻板印象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本文引用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分析它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探讨记者应该如何控制刻板印象的不利影响,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