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史料是史学的组织细胞,史料不全或不真,则绝无真实之历史,傅斯年提出研究历史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从而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特别强调学习历史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么这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地理与化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述历史上的“地理大转移”这一社会和化现象,并希图从这一层面论证“西部大开发”有其必然性:它同样是历史地理与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200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之一是描述和阐释事物,并且将这一目标的第三个层次规定为:“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事。”历史评价题,则是体现上述目标的一类高考主观性试验。历史评价题,一般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观点等的进步与否,历史作用积极与否的评定。  相似文献   

6.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并找出异同的过程。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学生在剖析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同时发展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萨特认为,辩证运动来源于个体的多元复合的总体的“整体化”,“辩证法”应该是在人的个体实践的“整体化”活动中来理解。“整体性”是经验可理论的个体实践的多元复合性关系及其结构的总体关联性,它是“整体化”的结果.也是“整体化”运动中具有惰性作用的暂时的调节性因素,它体现着个人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是可以通过触景生情的联想而予以把握的。“整体化”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多元复合性关系的实践及其过程,另方面它也是实践场域的运动。并且。这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使个人及其实践始终面向未来,从而构成历史的辩证法;同时,“整体化”也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个人是历史的施动者,同时他也是被整体化者。所以在萨特看来,辩证法也就是“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历史.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在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中。中外历史交互穿插的学科内综合已成为历史材料题命制的基本思路。单一的中国史或世界史材料题已基本消失。甚...  相似文献   

9.
所谓历史,普通只是单指人类历史而言。若就广义的字义来说.则凡是宇宙间一切曾经有过的现象,都可以称做历史。 这便是历史一词的真义。它是过去了的,它是杳然不可捉摸的。史料仅是它的残骸。我们凭藉一点点史料,来写历史,或讲历史:无非是按照我们从“现在”所得的个人经验去想象“过去”的情形而已。  相似文献   

10.
如何科学认识“中体西用”论,我以为要回答这一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什么标准来看待或评判。“中体西用”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首先正确认识近代历史,才能正确评判“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11.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对考生考核的目标与要求之一,体现这二类能力考查的试题在高考历史模拟卷及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体现这一类能力考查的试题按难度来分,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是学生遭受挫折,感受到强烈不满时表现出的一种反抗态度。而“逆反”行为与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历史教学经常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告诉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逆反”现象的出现不完全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主要在于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教学内容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在培养学生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把历史教学与现实衔接起来,即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我认为“以史为鉴”既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在粤北山区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山区学校历史科的第二课堂是很少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历史课被“冷落”。这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不得不把语文、数学和外语当作“宠儿”,将物理、化学作为“嫡系”,把历史、地理、生物视为“搭头”。因此,现在山区学校的历史课,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成绩难上,甚至历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其他“主科”教师的高。这种不正常的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时间长了,教师心灰意冷,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开设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是因为山区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没有条件开设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而提出来的,并为实践部分地得到了验证,但这一重大历史哲学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和未被实践所完全验证,因此,探讨这一理论的提出、依据及其与民粹派“村社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一理论在俄国的部分验证,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悦 《考试周刊》2013,(13):128-129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陈建云 《新高考》2006,(3):26-27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是从因果角度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主要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义进行了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影响”、“最重要的结果”等。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技巧和丰西策略是: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方法是研究和认识历史学科中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历史教育方法论是研究历史教育方法的理论和学说。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的教育原理与历史学科理论的结合,便是历史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依据。历史教育方法论的思维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从抽象到具体,这“抽象”是奠定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它来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由此,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想象力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现象渗透到了中学各学科教学之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把“历史想象力”作为能力目标之一,凸显了“想象”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历史想象力究竟包括哪些层面以及如何落实,课标缺乏明确的分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课标中关于“想象”的表述,澄清历史想象力的不同维度,这对于即将进行的课程标准修订以及改进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改进历史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