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营养,努力形成学校思想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俗即"民间风俗",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俗文化的可视、可感、可行性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尽快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搜集和整理有特色、有内涵、  相似文献   

2.
地方民俗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这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的冲击,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开始了地方民俗艺术的教育功能,把其融入教育中,搭建民俗文化传承平台,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本文就探讨了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其实现。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在《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申报了子课题《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并立项研究。本课题以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为重点,综合开发和利用本区特色课程资源,在实践研究中创新,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以建设社区教育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为目标,分析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精心筛选整合可以作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关键特色,发现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和意义,探索建设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实施路径,提高本土特色在居民群体的认识度,促进社区教育与地方的深度融合,帮助社区居民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助力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波  杨艳平  陈佳 《文教资料》2009,(21):111-112
强调发展地方资源,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术教师应增强地方文化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创设的新型课程,其成功实施有赖于课程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的支撑。当前,我国中小学校课程特色资源开发存在未充分贴近学生生活、未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问题,导致课程实施的窄化、简化及随意化。中小学课程特色资源开发应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面向学生生活,凸显生活特色;体现教师智慧,凸显教师特色;深挖学校资源,凸显学校特色;植根地方沃土,凸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与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台擅山海之胜,有丰富的山海文化资源,这也决定了烟台的民风民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对烟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并在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关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纷纷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其中,很多学校把办学特色和亮点转化为学校德育的亮点,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一、传承地方文化,凸显学校德育亮点不论什么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根,这就是地方  相似文献   

9.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特点,总结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利用情况,分析高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其他阶段的课程资源的对比,最终概括出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乡土知识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应充分运用乡土知识的实用价值、思维建构特点和文化认同功能构建农村校本课程的精神生长点,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民俗教育已倍受人们的关注。文章对民俗内容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民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民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对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还要有一定的适度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在藏羌民族地区实施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充分利用乡土自然资源优势和多元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整合园本课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逐步构建和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地区园本课程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基础教育标准化与教育均衡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标准化是学校硬件、师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当前的教育标准化建设要从改进标准化评价指标、改善投资政策、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师资待遇等方面切实推进。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阵地,但当今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脱离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同时全国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也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要求。本文对高师音乐教育在办学宗旨、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提出一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基础资源配置与中小学和教育机关相比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教师进修学校处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地位和重要环节;不断创造条件,优先、超前建设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广阔前景的工作,只有提高认识,尤其是提高主管教育的政府领导的认识、准确定位,加上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与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关系,建设好教师进修学校。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影视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负面影响比较大、受欢迎的影视作品不足等问题。应当通过把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加强影视市场管理、重视家长的"疏导"作用、推进学校的流行文化建设、多生产中小学生喜爱的影视产品等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中小学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专业应及时全面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广西农村中学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以贵港市桥圩高级中学为教学试点,对广西农村中学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教学实验.事后调查分析表明,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优先选择健身价值较高的民族体育项目、选择趣味性浓且易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发民族体育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性作用等问题.为加快广西农村中学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进程,提出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民族体育场地器材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当增加开发经费投入与加强学校体育安全体系建设等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