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2.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3.
孔晓梦 《报刊之友》2013,(9):102-103
新闻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断发展,并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这些受众有着与其他媒体受众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董建义 《传媒》2021,(6):70-72
每一次媒介的变迁都是人类文明的客观反映,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不同消费文化的形成.融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形态:STORYTELLING广告.本文以符号视角探讨了STORYTELLING广告的逻辑和受众认知,认为其降低了受众的阻抗心理,干预并建构受众对广告的"主动"认知,能更好地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和品牌系统的打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受众心理主要指受众的意志、愿望、情绪、要求等,民生新闻与受众的寻常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受众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成功,就在于它把握住了新闻与受众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高度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抓住了受众的求近心理,顺应了受众的求快心理,契合了受众的求新心理,符合受众的期待引导心理,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传奇》是一部以反映新疆民族团结与发展进步为主题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人气一路飙升,并以全国收视第一的骄人成绩圆满收官,在全国电视观众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疆文化研讨热潮.本文基于视觉传播研究视角,通过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剖析该剧的受众心理.通过受众心理分析,指出该剧的成功之处,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制播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是面向大众的.作为媒体工作人员,要研究受众的心理规律,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把握受众在接受新闻时的求同、求异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系统的基础,新闻节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整个节目系统能否健康运行.受众是传播主体之一,是传播活动两极中的重要一极,对于受众来说,听看新闻并不只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看还是不看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受众手里.其积极主动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还表现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过程中.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受众心理及其心理规律和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研究受众的心理,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2.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版图,媒体的力量为普通受众所掌控,每位受众都可通过微博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媒体.微博的发展过程中,受众的使用心理对其发展起到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因此,正确分析受众的心理状态已成为促进微博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视广告费“隐性转移支付”的模糊笼统等缺陷,有的学者提出了“显性转移支付”的理念和设想。从电视媒体的特性和受众心理特点考虑,“显性转移支付”容易导致受众以消极心态接触电视媒体和广告,受众的休闲自在心理需求受到约束,媒体措施与受众的动机发生错位,是不切实际的。而“隐性转移支付”、“显性支付”和二者结合的支付方式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5.
惠子 《东南传播》2011,(1):101-10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就民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进行了探讨。民俗事象的传播具有特殊性,在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中,应该适当考虑受众的心理,关注受众的心理意识、心理选择、心理接受,以期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促成民族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谢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69-170
一位优秀的电视记者对周遭事物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时能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并用一定新闻语言将其呈现在受众面前.鉴于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因而,本文扼要阐述了新闻敏感性定义、表现形式及重要性,并在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受众心理,使电视记者在具备敏感性前提下、迎合受众心理,办制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7.
受众对"自我形象"、"自我价值观"的追求为媒体传受者理念型心理契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理念型心理契约的建构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其使传受双方达成心理默契、产生心理共鸣成为可能,并能提升受众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另一方面,理念型契约的未履行则会促使受众进行合理的"归因解释",并很可能对受众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产生负面影响.维护理念型契约、提高受众忠诚度需坚持受众价值导向,倡导个性化的叙事模式以及对受众消费行为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号”随着微信社交平台的普及而迅猛发展,而地级市微信公众号也应时而生.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南充微报”307条有效微信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地级市微信公众号受众心理为身份认同心理、消费心理、趋同心理和逆反心理并存现象.分析受众心理,从受众需求出发,不盲从跟风,将受众内心的真正诉求付诸于今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信内容发布.  相似文献   

19.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欧阳霞 《青年记者》2006,(12):31-32
受众阅读心理影响新闻选择 毫无疑问,受众心理及其走向必然会影响媒体的传播活动.通过市场力量选择新闻,可以避免新闻从业在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