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抑李扬杜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的著名诗句。虽都直呼孔丘之名,但李白勇敢地自称“楚狂人”,站在儒家的对立面,公开地嘲笑孔丘。杜甫则以儒家自居,对自己学了儒术未能得到好处牢骚不满,对他心目中“德尊一代”的孔丘死后和柳下跖同样化为尘埃愤愤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江青,打着“批儒”的幌子,大“批”所谓的“宰相儒”。在江青要“批”的各种“儒”中间,居然有一个早在儒家的祖师爷孔丘出世以前五、六百年的和“儒法斗争”毫不相干的人物——周公旦。江青恶狠狠地叫嚷要“批林批孔批周公”,把周公当作“宰相儒”来“批”。这是一个大阴谋。我们必须层层揭开江青“批周公”的黑幕,还江青以野心家、阴谋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时代赋予李白大气磅礴的个性,而这又决定了其从政的途径,他想“济天下”,而后“隐山林”、功成身退,但这一亦“儒”亦“道”的理想模式只能是虚幻的,他傲岸狂放的个性不容于世俗,所以他就不可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而他的志向又是那么坚定,于是亦隐亦仕中鹏翅陨折,以一首《临路歌》落下了其“布衣卿相”的梦幻之幕。  相似文献   

4.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近几年职中数学考试中的一些选择题为素材,谈谈选择题的解法。 一、特殊化 波利亚(C.Polya)a)的“怎样解题表”中提到:“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他在《数学与猜想》一书中多次提到“起主导作用的特殊情形”,可见他对特殊化这一数学方法有多“钟情”了。而用特殊化方法解选择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在[0,2π]上满足sinX≥1/2的X的取值范围是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丘的仁学思想夏志新孔丘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的思想是“尊天”、“从命”,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然而,当他把“仁”作为哲学范畴运用的时候,却表现出他强调人的主观自觉精神。“仁”是孔丘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 孔丘的政治思想究竟如何,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认为他主张开历史倒车,反对现实变革。其主要论据是:孔子“从周”、“复礼”、“隳三都”,以及反对“以田赋”、“铸刑鼎”。其实,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观点,“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考察,这几个问题并不能作为指责他复古(或者说复辟奴  相似文献   

8.
在批林批孔中,“四人帮”精心炮制了一个所谓研究几千年儒法斗争史的政治大骗局。主子三通鼓响,奴才蜂涌而上。为了给这个反党的口号寻求理论依据,“四人帮”的文学侍从狂乱地篡改鲁迅的论述,“打着别人的旗帜,偷运自己的货色。”“四人帮”歪曲鲁迅,罪不容诛;践踏鲁迅,人怨天怒。他们的罪行必须彻底清算。一“四人帮”的“北门学士”说鲁迅研究过什么“儒法斗争史”,特别是研究过“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这是无知加谎言的捏造。“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鲁迅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范围內去考察当时的思想界的。他根本没有纯粹地论述所谓儒法斗争,而是客观地论析了当时思想领域多种学派并存和斗争的形势。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写道:“周室寖衰,风人辍采;故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志士欲救世弊,则穷竭神虑,举其知闻。而诸侯又方并争,厚招游学之士;或将取合  相似文献   

9.
李白乃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李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他身上,儒、侠、道、释都有体现,并获得了完美的融合.而其中侠、儒两大思想亦获得了和谐的统一,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李白的政治历程、诗歌内容及风格来看,"援侠入儒"是李白思想性格中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诗仙李白与儒、佛、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丘学无常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春秋时代,开始了私人讲学之风。孔丘(孔子)是倡导私人讲学最著名的人物,虽然在他以前以及和他同时已经有人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以私人成分开始讲学。有些人(包括外国的某些学者)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丘被推尊为“万世师表”,那么,孔丘本人是否有所师承呢?我们考索文献,提出下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诗仙李白的作品中,多次涉及到“登高”,这与李白的成长经历、思想倾向、创作兴情有关。“登高”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这篇谈话,显示了孔丘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抱负和他对这几个学生的鲜明态度。子路“率尔而对”,坦率地表示他愿作一个大国的军政主持者,三年功夫,可以使民“有勇”、“知方”。因为说得不够谦虚,引起了孔丘的哂笑。冉有接受了不谦虚的教  相似文献   

15.
李白性喜游览,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李白性格豪放,游历中结识了杜甫等一批文人墨客。他所游历之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他所结交的诗人朋友,思想各异。这一切都对李白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历访名山、道观,与道士们往来。“十岁观百家”,接受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故而成为具有“似道非道、讥儒实儒、兼具纵横家、佛家等思想”的作家,多元文化在他身上得以集中地体现。这种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另类”思想,是唐代社会各种思潮兼容并蓄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6.
“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绝,当作于诗人七二五年出峡东下时,因他自后再未回蜀即亦不再“辞”白帝。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系此诗于七五九年李白流夜郎遇赦东还时,根据就在于“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既是“还”,一定曾经先到,自然只能是赦后东还,初出峡来是无所谓还的。后之论李诗者多因之。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事实。诗题是“早发白帝城”,首句也明说“朝辞白帝”,而李白七五九年流夜郎只到巫山下,未到白帝城,这是李白本人多次陈说清楚了的;未到白帝城,怎么会去“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呢?问题全系于一个“还”字。  相似文献   

17.
子贡简论     
子贡,是孔丘的高足。孔门四科,他和宰我同是“言语”科的代表人物。他又是一个大商人,在孔门弟子中最为富有。孔子的名声由于他的游扬而更加显赫。他在春秋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是一位有成就的外交家。一部《论语》,有35处提到他,其中有11处记载了他与孔子的问答。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作一番历史的审视,并且可以拿他作为一个参照系,进一步推动对于孔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李白尚"清"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白有着尚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这表现在他一系列以“清”为主要审美尺度的审美活动中;这些审美活动有以清论人、以清论物、以清论文艺等。李白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与尚“清”的审美理想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白热爱旅游,遍游名山大川。他在“游”的问题上的行为与追求,皆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他集儒、道、释、侠的思想于一身,故而,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广交朋友,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道家的“逍遥物外”,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洁身避祸、任诞纵酒之玄游;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之仙游。总之,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其创作的诗篇也是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20.
李白创作的诗歌今存九百多首,他的诗充分表现了其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精神。李白多次以大鹏自比,他的诗歌题材多种多样,被誉为“诗仙”。杜甫是唐由盛转衰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保留至今的诗作有一千四百余首,诗艺精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