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2.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3.
张粉年 《化学教与学》2010,(12):34-35,43
为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化学,使化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以问题设计为抓手进行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还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深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张小娇 《师道》2014,(5):25-26
悬念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悬念设疑”又称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无法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情形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王永忠 《湖南教育》2006,(12):13-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抓住思维这个“魂”,要以问题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索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是值得每位教师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调了问题教学法对治学的重要性.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疑置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以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必须遵循启发诱导、直观性、及时反馈、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为此可通过概念的发展过程,设“疑”置“错”,试验-猜想-证明等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付克启 《考试周刊》2010,(21):168-169
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情境是多方面的,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利用情境引入,主要是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问题情境分析.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感受、思考。从而获得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回归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措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情境引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0.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宋朝的朱熹曾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所以教师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在让学生调查各商场的有奖销售与打折销售后,请他们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思考:买一定数额的商品,选择哪种方式比较适合?然后进  相似文献   

11.
在“二次函数”单元教学中,利用同一情境引发问题进行“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学生在“疑-问-探-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在初中进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把握尺度,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设置与显示生活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12.
李志芹 《教育艺术》2009,(11):7-7,6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且,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一、创设情境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上课可从玩、趣、疑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玩”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趣”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唤起学习动机“;疑”能激起思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就会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二、精心设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1 以“设疑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设疑法”来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疑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恰当地点破学生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学生思维的情境.例如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后讨论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05,(6):71-72
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具体、生动的创造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学则须疑,疑能引思。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董翠艳 《教育艺术》2009,(11):16-16
创设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只要平时多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就会有“问”的愿望和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恩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相似文献   

19.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从质疑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元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想,关键在于刨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