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这25篇“记者述评”,大体可分三大类; 一是针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通过述评找答案。市民吃菜难在丹东是老问题,前年在蔬菜价格放开、敞开供应时,天不作美,丹东遭受同罕见的水灾,吃菜难的问题更突出了。当时,群众议论纷  相似文献   

2.
刊林漫步     
西方通讯社要求记者掌握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各种新闻体栽的写作方法,尤其要精于消息的写作。他们对如何写好消息都有书面的手则,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标题 要简洁醒目。如美联社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的代表作标题:《林肯总统遇刺目击记》;1994年出版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中还列入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新闻标题《一曲“凤凰琴”感动亿万人》、  相似文献   

3.
消息(不包括述评)中的议论,就是记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所用的“记者”均指广义的记者,即报道新闻的人)对报道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评论,指明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表明记者的观点、态度和见解。记者的议论,可以自己出面直说,也可以自己不出面,而借助别的方式。本文就来对消息中的议论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4.
1、万变不离其宗记者并不比总部机关高明。记者述评可以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同要求 ,但丢了“上面”精神 ,早晚要返工。2、先举“纲” ,后张“目”用军委总部的精神破题 ,不是搞“先验论”。因为人家概括更准 ,而我们的述评本来又是为贯彻它服务的。3、理要“精” ,事要“明”大道理说不错 ,却容易说罗嗦 ;全军选例子 ,不愁不生动 ,关键是要能说明所“评”的问题。4、道理虽“大” ,问题要“尖”表述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其实就是“靶子” ,就是“疑似之迹”。不抓它 ,下笔难“凝神”。5、不是散文 ,是论文述评 ,其实就是一篇评论。它要求有…  相似文献   

5.
先让记者跑起来,深下去姜圣瑜要让消息唱主角,先要让记者“跑起来”记者是报纸消息的主要提供者,报纸上的消息少,反映出记者发的消息少,记者不写消息,老总和版面编辑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消息唱主角就成了一句空话。再深一层分析,以采访消息为己任的记者为...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的议论,不同写作体裁也有所不同。通讯、特写和记者来信等,一般是夹叙夹议较多些,尤其是那种政论式和述评式的报道,常常有整段整段的议论.消息中要不要有议论?这是新闻界有争论的问题。有的主张,消息写作是靠事实说话,借助事实而不是依靠议论表达一定的思想。记者(通讯员)只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够了,让读者做结论。所以,消息写作不需要议论。赞成者说,有些消息有点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切中要害,读者并不觉乏味,反党提神.如果以为新闻是靠事实说话,就意味着完全排斥议论,那是片面的看法,恐怕过于绝对化了.消息写作反映事实,却不是单纯的记录和“照  相似文献   

7.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来稿,大量的是非事件性新闻。举凡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记者述评、调查报告、人物通讯等等,都是非事件性新闻常用的形式。《浙江日报》去年刊登的“镇海炼化推进两个转变”的连续报道、“打好粮食翻身仗”的系列报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见闻录”等报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文革”后在拨乱反正中,天津日报的同志提出了“抓活鱼”,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的海洋,向读者提供鲜活的新闻。这个说法,比“跑消息”的说法更形象,是新形势下对记者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问题”新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有记者述评、记者调查、采访札记、记者来信等等。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央台驻各地记者1989年好稿评选后,评委们对参评稿件有一个共同感觉:通讯、特写、述评、录音报道等比往年有起色,而历来当家的“消息”却显得平平。“消息”平平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数量上所占的比例比往年少;二是内容上记录1989年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少,有份量、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更少;三是手法上老一套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随想录     
1 既然消息写作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记者又何苦一定要作茧自缚,拘泥模式化的“老三段”呢? 消息写作无定法。倒金字塔也好,散文化也好,再好的形式也可以创新,也没有必要固定。别人用过的表现形式,不一定要照搬。自己用过的表现手法,也无须再重复,都应寻求一种最适合于内容的新形式。新闻贵在“新”,这里除了所反映的内容外,表现形式也应富于变化。只要符合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一“独家消息”落手记“独家消息”(SCOOP)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所梦寐以求的罕物。正因为这种消息不那么容易得到,所以它往往是通过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弄到手的。为了角逐这一罕物,当记者的确实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从重金贿赂机要打字员到偷盗行窃。一个记者弄到一条重要的“独家消息”,他本人可能立即获得提升,然而同时也可能有一些同行由于“失职”而失业。所以“独家消息”总多少带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从山西太原传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揭晓,我们编辑的消息《“黄金村”闯进中关村》荣获一等奖,这是这篇消息获得的第四个一等奖。此前,这篇消息曾先后获得新华日报社月度一等奖,报社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些奖项中,此稿也都分别获得了编辑奖。在分享得奖喜悦的同时,作为编辑,我们不由回想起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从而引出关于编辑”发现力”的思考。 记者要有“发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专著,专门谈记者的“发现力”。我们认为,“发现力”…  相似文献   

17.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记者的修养的问题,已有了很多的论述,然而,听过李尚志老师1999年5月6日在《华西都市报》的讲座后,在这个问题上顿觉清爽了许多。李尚志是新华社国内部的主任。他第一次报道中国改革的消息、第一次报道中国人大代表投弃权票的消息、第一次将十三大的所谓“后台新闻”作了前台报道,为同类消息的处理树立了标杆,还有很多令新闻界同行艳羡不已的战绩,可谓“著名资深记者。”李尚志说,记者要考虑四个度:即时间跨度、深浅程度、领域广度和政治认识深度。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是新闻界的一块“肥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派出记者在那儿“安营扎寨”,收集有关这个超级大国的消息。白宫、国务院的发言人几乎每天都要就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表态,其中自然也不乏对别国“指手划脚”的例子;美国总统在会见外国客人或向记者“吹风”时打一个“喷嚏”,也许会引来记者一番彻夜不眠的刨根问底,将这个“喷嚏”带到世界各地……。几千名记者云集华盛顿,他们是“好事者”,从不“安分守己”,总想什么地方出点事,好让他们写出引人注目的消息。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群,两天没东西可写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得设法“钻”出点新闻来。美国虽然标榜“新闻自由”,公民有知的权利,记者有让读者知的义务,但是,任由这几个人到处乱“钻”,也不免“钻”出是非来。于是,精明  相似文献   

20.
“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 李尚志常说,“新华社记者应是历史的摄影师、时代的摄影师,应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他的政治记者生涯开始于70年代末,那正是改革开放航船扬帆启航之时。从那时起,他见证了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连续亲历了20多年的“两会”报道,目睹了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大厅冉冉升起……他的笔端流淌出的一篇篇消息、通讯、特写、述评,无一不紧搭时代脉搏,无一不聚焦“现实生活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