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趣之美 奇趣是指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既不寻常,而又合情合理,具有新颖奇特的诱人意味,具有特殊美妙的情趣。奇趣寄寓于形象之中。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者意象离情趣不能独立。”《聊斋》通过人鬼精魅的奇妙幻变,使作品极富奇趣之美。蒲松龄将精魅狐鬼幻化为人,或将人幻化为异类,这类形象具有亦人亦物、亦  相似文献   

2.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相似文献   

3.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分别塑造了中国恭谦有礼的良民形象和圆熟诗意的哲人形象,这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品格、中国人的性格两方面来加以比较各自所塑造的总体中国形象,并从中看出作者的不同态度;可以说,自塑形象是“自我”与“他者”的有效对接,所以造成不同形象的深层原因既是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又是异国读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的不同,但对“自我”与“他者”的超越又使得这两个自塑形象具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具有更多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  相似文献   

6.
《斑羚飞渡》发表以来,先后被《语文周报》《语数外学习》《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多种报刊转载,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它以精炼形象的语言、惨烈悲壮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礼赞。特别是文中那不朽形象的塑造、美丽意象的设计,以及二者和谐的交融,使人读之,像走进一片美丽的风景中,流连忘返。首先,我们来看形象塑造。《斑羚飞渡》是一篇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而它塑造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像人那样崇高的“物”。文章通过对这种“物”的刻画讴歌了一种精神,一种以长者…  相似文献   

7.
“意象”说: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 ,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两次大的哲学理论建构和三次自身的理论提升 ,到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 ,才形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对意象的类型和本质的问题 ,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 ,而要根据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文艺理论建设的需要作出切合实际的分类和科学的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是意象说的本质 ,这实际上是把意境说的本质误解为意象说的本质。《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是意象说最基本的思想 ,因此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审美意象的本质就是用语言或其它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时显现于人脑中或物化为作品中的含蓄蕴藉性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对意象和审美意象本质的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8.
翻开《传奇》 ,人们最初得到的审美愉悦 ,也许来自小说中层出不穷的审美意象。“意象”是什么 ?意象的涵义是表意的象 ;特殊而言 ,它的涵义是意和象。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使用意象一词都取一般涵义 ,而不取特殊涵义。这里的意 ,包括整个意识的活动和下意识的活动 ,同外来的“形象”“具象”互相作用 ,通过艺术家主观的想象、陶冶、经验、知觉 ,从而造成意象 ,显现在心中 ,出现在笔下。在《传奇》中 ,作者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意象。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 ,比喻是修辞学的三大原则之一 ,世间唯比喻大师最为难得。在《传奇》中作者能把不同…  相似文献   

9.
兴象天然     
“兴象”这个概念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是从意象中分类出来的(这种分类的角度主要是着眼于意象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中的“兴”体相联系。关于“兴”,古人的论述和解释都比较多。《毛诗正义》中说:“兴者,托事于物也。”梁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又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则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唐朝,贾岛在《二南密旨·论六义》中又将“兴”阐释为“兴者,  相似文献   

10.
论赵云形象的范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赵云渐成人们最喜爱的人物。论文不从概念出发,而通过《三国志》之影响、《三国演义》文本解读和《水浒》武松、《说唐》罗成等古典小说延伸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赵云形象,力求做到不拔高、不贬低,并以赵云形象为范型指出“武功暗示”是塑造古典小说完美之将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是意义”“和形象”的组合体,是事物的视觉形象和人的主观色彩交融后的产物。作为战地通讯的《蜡烛》能把诗歌意象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显然熟谙诗歌意象的妙用。其实西蒙诺夫本来就是一个诗人,1934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后发表过《友与敌》等诗集。正是作者诗人般的敏锐,才捕捉了形象鲜明的意象——炮火、黑围巾和蜡烛。一、炮火“炮火”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之一,全文出现了十几处有关“炮火”的描写“。炮火”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应,还充满了强烈的听觉冲击。作品在“苏军偷袭”和“南斯拉夫老妇不…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13.
在《李逵形象塑造的“失”的异议》(《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4期)一文中,张德学同志对我的《李逵形象塑造得失初探》(《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2期)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德学同志和我的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如何看待李逵的受招安。”他说:李逵“受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塑造的阿Q无疑是最为经典的文学形象。自《阿Q正传》诞生以来,阿Q的典型性问题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争论的焦点,“思想的寄植典型”“中国人品性”“共名说”“阶级典型”“人性”说等观点在不同时代曾分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随后又遭到质疑。要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不但要从他所处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着浓厚的水崇拜观念,作品中的水意象非常突出。其中的核心人物形象“翠翠”,其性格特征、情感经历以及最后的悲剧命运,都与水有关。可以说,清灵而坚韧、安静而活泼,带有忧郁色彩的“翠翠”形象是水意象营造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意象”入手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意象”在《哈姆莱特》中的特点与表现 ,认为莎士比亚剧中的“意象”是一种丰富而又类化的主导意象 ,具有冷静、含蓄、生动、形象的特点 ,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想象 ,在体现“莎剧”的独特魅力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截止目前,关于中国最古老歌谣《诗经》的研究成果可谓“夥颐”,但对《诗经》意象的研究分析似还不多,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被明确提出来了。《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此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中塑造了一群孩子的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群孩子的描写 ,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 ,又有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既有对童真友爱的热情赞美 ,又有对冷漠势利的无情鞭挞……下面试作简要分析。一、悲剧的延续。鲁迅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塑造了一个悲剧“小伙计”的形象。“小伙计”刚进咸亨酒店时只有 1 2岁 ,“样子太傻”,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又干不了“羼水”的事 ,足见其涉世未深、质朴诚实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酒店污秽肮脏的环境里 ,“我”耳濡目染了世态的炎凉 ,人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小说中之狐与《任氏传》中之狐,又比较了史书中之狐与《任氏传》中之狐,认为沈既济塑造了一个“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的雌狐形象,以讽刺当时官场上刘晏背叛元载,论证了沈既济以任氏“自喻”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