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如何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指导,目的是帮助父母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恰当的抚养和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亲职教育产生以后便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推进本国的亲职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更是专门制定了《家庭教育法》来保障亲职教育的实施。亲职教育除了具备改善父母教育水平的一般性功能外,还具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殊功效。为了更好地发挥亲职教育的功能,我们应当将亲职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亲职教育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亲职教育概念、缘起及发展状况 亲职教育为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我国台湾学者中译为“亲职教育.[1]”各国各地区虽然名称略有不同,但是亲职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一)亲职教育的概念及缘起 《教育大辞典》中亲职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2].这里对亲职教育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作了规定,亲职教育的对象是父母或者家长,而从其定义的目的和内容来看,亲职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包括教育观点、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即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影响,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能力和效果.正如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简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3].  相似文献   

3.
亲职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旨在使父母的教育观念改变或提高,并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亲职教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以"亲职教育"为关键词,从已有研究量、理论来源、内容、方式、社会支持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对现有的亲职教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旨在使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采用问卷法收集一手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信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亲职教育的理解情况、被调查者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获得亲职教育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及被调查者理想中的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优秀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色的孩子,该文通过对通化市初中生父母是否科学养育和教育子女的现状进行调查,从中了解东北边远地区亲职教育现状并针对东北地区亲职教育工作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优秀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色的孩子,该文通过对通化市初中生父母是否科学养育和教育子女的现状进行调查,从中了解东北边远地区亲职教育现状并针对东北地区亲职教育工作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 关于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它包含以下部分:一为"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二为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亲职教育开始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本研究以江苏省13市父母和准父母为调查对象,通过自编问卷展开调研,了解该省亲职教育开展现状,调查显示:亲职教育接受度整体较低、途径和内容较单一、亲职教育宣传及体系建立存在缺口、发展基本停留于倡议阶段、强制亲职教育及自愿考评机制在群众中有较高接受度。基于亲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亲职教育法律性保障、发挥亲职教育手段和目标功能、借鉴国外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考虑受众对象差异展开有针对性指导、多主体相互配合是可能促进亲职教育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9.
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作为最早提倡亲职教育的国家,其亲职教育在经过长期发展后逐渐走向成熟,在亲职教育立法、组织体制、内容、模式、师资水平、父母学习意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吸收和借鉴美国的亲职教育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亲职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发展亲职教育应积极立法、尽快建立多元主体的实施体制、丰富教育内容、运用多样化教育方式、探索亲职教育新模式、培养师资队伍、提高父母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进行的使其能科学教养子女的教育活动。针对目前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有义务也有必要开展亲职教育,指导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师本身也具有开展亲职教育的义务和优势。高校的师范生培养需要关注亲职教育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方面,加强师范生在亲职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成才。实施亲职教育是提升个人教育水平,成为"有效能父母"的重要途径。文章选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通过剖析其亲职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以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素养,促进家庭教育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跑中的传递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向下传递。从父母传到子女是单向的。这种“接力”式的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现代西方国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赡养功能由社会机构所代替。美国:亲子关系比较理性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  相似文献   

13.
亲职教育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亲职教育的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缺乏系统性,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严重不足,本研究利用网页游戏优势尝试探索适合父母学习特征的亲职教育。通过对目标用户父母特征分析,在亲职教育相关理论指导下,选取父母亟需的亲职教育内容,设计多层次、分支式游戏化学习任务,使家长在游戏中直观地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一套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正>杨一鸣,黄裴莉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新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基于儿童社会化视角关注父母"教授"孩子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的传统形态,转向基于终身学习视角关注父母"学习"有效教养方法的亲职教育(又称"父母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通常以成人角度或以父母为中心单向施教,亲职教育则重视子女身心发展的需求,强调父母在终身学习背景下不断学习教养或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与技巧,适时、适切地提供助力,使子女健全成长。简言之,家庭教育的第  相似文献   

15.
刘冬梅 《广西教育》2012,(21):8-9,12
当前,家长参与教育已成为各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台湾地区,“家长参与”是指“父母对子女所有教育历程或学习活动的参与,包括学校政策的决定、亲职教育、担任学校义工、义卖捐款、亲师沟通和督导子女在家中与校外的学习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亲职教育是指增进父母的职责与能力的教育活动。在基于家长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幼儿园亲职教育的路径:一是增加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二是针对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重新检视活动的目的与功能;三是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亲职教育需要;四是运用多种形态的亲职教育活动,提升亲职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做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领导中,正在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每个子女都在父母的教育抚养下成长,年幼的孩子就象一块玉石,父母好比雕刻家,你想把他雕成什么模样,他就成为什么模样。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命运是操在父母手中的,我们国家的命运也是掌握在父  相似文献   

18.
一、学习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之模块2《法律与生活》2.1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5“家庭与婚姻”第一框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介绍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赡养扶助和保护父母的义务以及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一、亲职教育概念——不该忽视的成人教育学视阈 “亲职教育”一词,英文称之为“父母教育”(parent’s education)。顾名思义,“亲”是指父母亲,“职”意味着职责、职分之义。学者们对于亲职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针对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育)和利用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耐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如今,我国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漂泊子女"和"留守子女"."漂泊子女"是指子女跟随父母打工,子随父迁,经常变动居住地点和学校,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不稳定性."留守子女"指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子女被托付给在农村的祖辈或其他亲戚抚养,由父母支付其子女生活和教育费用,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但无论是"漂泊子女"还是"留守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