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中国证券投资群体有着鲜明"羊群行为"的非理性特点。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基础,解析了"羊群行为"对中国证券价格的影响,并对中国证券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的非理性行为提出了一些规范建议,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正是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使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运用行为金融学对中国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中国广大投资者的行为共性和个性,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证券投资成为诸多个体投资者的重要投资理财方式。由于证券投资专业性强、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个体证券投资者追涨杀跌,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合理投资决策,理性地处理决策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已成为每一位个体证券投资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与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相结合,综合分析处置效应在证券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由此引导个体证券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理性投资,同时希望对规范证券市场、制定监管政策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广大股民的投资行为与证券市场的经济效能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投资的行为特征及其群体分类,对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借助于调查取样、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其结论将更具说服力。通过对上海股民随机抽样及问卷分析可知,我国证券投资的行为特征差异可以从果断冒险、轻松乐观、理智冷静、犹豫依赖与耐心谨慎这五个因素进行分析;投资人群可分为冷静保守型、冒险型与乐观保守型三类。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必然要求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支持了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特别是对证券市场而言,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直接决定了证券市场的生存、发展和兴旺,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来自于自身的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我国,中小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尽管人数众多,但仍是证券市场的“弱势群体”,其利益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对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小投资者的现状,分析了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的原因,进而探讨改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行为金融学“股市财富效应”理论说明构建中国股市稳定机制.合理引导中小投资者投资行为理性化,建立政府预警机制和中小投资者投资风险简易控制模型,对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稳定,减少股市财富效应对国民经济负面影响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证券市场异常现象,是指风险调整后证券收益率超过预期收益率的现象。有效市场假说支持认为,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由风险因素引起,是证券价格变化的偶然偏离。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放松了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的假定,从投资心理活动入手,研究投资决策行为,有效地解释了证券市场异常现象。本梳理、评价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的两类重要的参与者,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于指导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操作规律,介绍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常用的操纵股价方法和投资手法、投资策略,为更好地了解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在规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行为财务理论对投资者行为的解释及其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实际投资决策并不是理性的,而且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非理性投资者。现实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投资决策时常有厌恶损失、避免后悔、过度自信、要求更高收益率等特点。基于行为财务理论,企业投资者应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以提高获利的可能性,应提供相应的投资者行为保障机制以优化投资者决策。  相似文献   

9.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的两类重要的参与者,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于指导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操作规律,介绍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常用的操纵股价方法和投资手法、投资策略,为更好地了解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在规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证券价格对信息的反应行为一直以来是金融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基于上海A股市场样本数据,本文以年报盈利发布为事件,对我国证券市场股价反应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表现出一定特点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现象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过度反应现象的数学描述,并建立了一种以研究过度反应现象的数据挖掘算法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用我国A股市场1994.1.3至2004、12.31年的全部个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在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好消息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25.8%,大大超出了年初经济界的预计。国家信息中心预计,全年增幅将在12%左右,高于去年水平。有关人士分析,投资增加有赖于投资渠道的拓展。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与证券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照,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资的比重分别是76%和24%,说明了中国居民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中国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25.8%@刘东凯  相似文献   

13.
QFII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推行QFII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利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利影响。QFII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仅是引进新的投资理念,完善信息披露体系,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与价值,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开放了证券市场,大大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石克春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86-89,85
随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诸如体制制约、居民观念、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环境保障等因素都会催生和影响居民的间接投资活动,而实际收入、银行利率、物价水平、消费结构、保障制度和存取条件等因素则会对居民的狭义储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居民投资与居民储蓄在整个社会经济流转中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彼此沟通的内在关系,二者都可能进展为社会直接投资,并具有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均是指向消费。同时文中还连带论及了其他相关问题,这些都对加强人们在日常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认识与运作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居民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的股票,拉开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序幕,截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大部分的进入了国际化,但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薄弱,仍然面临着走向国际化的风险,如容易遭受周边国家的经济波动影响、波动性较大、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于投资者、上市公司等都面临着风险,我们在分析可能存在风险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分析,提出建立投资者教育体系和综合监管机制来有效治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对指导投资者正确投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证券市场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证券收益率的方差作为投资风险测度的Markowitz模型存在不足:在不允许卖空的证券市场中,证券收益率的向上波动对投资者而言是惊喜而不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本文依据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理论,用半离差方法区分上方风险和下方风险,并结合证券收益率的均值,提出了一种新的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方法:行为均值半离差复合收益率方法.  相似文献   

18.
QFII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推行QFII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利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利影响。QFII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仅是引进新的投资理念,完善信息披露体系,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与价值,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开放了证券市场,大大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证券法》的出台,意味着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极大损害了投资的根本利益。在解决好证券市场丰承的一些弊端,必须改革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建立一种动态化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规范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行为,还要从法律上,制度上和利益机制上规范和约束中介机构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不仅能降低金融风险,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股市的发展.可以预见,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就股指期货的特征及推出股指期货对个人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