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厨房到堂屋是15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15步。这条曾经被母亲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15步。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母亲以往那乌黑的秀发已变成灰白,明净的额上也不知何时刻上了几道深深的印痕。听母亲说,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母亲一人照顾不过来,做饭时不知是我们太小,还是淘气,总爱哭着想要她抱,母亲一趟趟地从堂屋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到堂屋,根本没法抱我们,只有让我们跟在她背后,在这15步的小路上练走步。  相似文献   

2.
从厨房到堂屋是十五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十五步。 这条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少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标准是十五步。母亲在这条路上度过了多少风雨露雪,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我们全家的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不知过了多  相似文献   

3.
多出来的3步     
从厨房到堂屋是15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15步。这条曾经被母亲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15步。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不  相似文献   

4.
从厨房到堂屋是15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15步。这条曾经被母亲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15步。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饮食在这  相似文献   

5.
从厨房到客厅是十步,从客厅到厨房也是十步。这段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次的距离,在她脚步下是标准的十步。母亲在这段距离上度过许多风霜雪雨,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的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母亲以往那乌黑光亮的秀发已变得暗淡无光,明净的额上也不知何时刻上了几道深深的印痕。我小时候,母亲要上班,又要照顾我,还要为我们这个家操持家务。做饭的时候,母亲一趟趟地从客厅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到客厅,只是背上多了一个我。我上初中后,在校吃早餐和中餐,每天下午回家,母亲总是做好可口的东西,等着我。有一次,我中餐和…  相似文献   

6.
多出一步     
“一步,二步,三步……”小时候,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和弟弟:她从主屋走到厨房整好二十步,不多也不少。母亲似乎很高兴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她每天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地数。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抱母亲》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从标题来看,"抱"是一个很温暖的动作。"第一次"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是第一次爱的表达。母亲把我们抱大,我们却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第一次的"抱"凝聚着"我"的歉意、愧疚以及感恩之心。课文先写母亲身体的"轻",再转到母亲用弱小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母爱有多远     
她从小就讨厌母亲,看不起母亲,从十五岁开始,她没有好好地叫过一声妈妈. 母亲没有文化,在一个小单位里做工,从记事起她就没见过母亲好好修饰过,穿又旧又破的衣服,脸上布满凄楚和愁苦,一头永远也伸不直的头发总是蓬松着,像没有梳过.而父亲则不同,高大帅气,干净利索,穿着大方得体,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真不知当初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路(诗)     
从办公室到课堂,不过百步长,但我觉得:世上的路再没有比这更阔更长!这条路,多少人从古走到今,把光明播向人间,越走越宽广;这条路,多少人从今天走向明天,把人们引向科学峰巅,智慧海洋。人民的教师啊一园丁,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多少双展履已被磨破,两鬓青丝已变成白发秋霜。送走了多少绚丽的晚霞,迎来了多少美妙的晨光,培育了多少稚嫩的幼苗,浇出了满园桃李吐馨溢香。是啊!这是教师的自豪、骄傲,这是“园丁”的无尚荣光。这里,能摸到时代前进的脉搏,这里,能看到祖国美好的希望。从办公室到课堂,-这条路又宽又长,它是我们新长征的起跑线,它…  相似文献   

10.
母亲上大学     
母亲常说她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大学。母亲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是班长,这是母亲津津乐道几十年的事。但在那个年代,因为有外公曾是地主的背景,正在上初中的母亲便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那几年,外公家经济条件也不好,于是,母亲就回家开始务农了,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过课堂。母亲说她不知为此哭过多少次,她多么希望能继续上学呀!  相似文献   

11.
引路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当我面对着这错综复杂的路,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思绪就不禁回到了从前。那是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我远远望见一个佝偻矮小的背影。走到近前,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盲人,他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吃力地向前挪着。我见他走路这样艰难,就快步走到他身边说:“老爷爷,您走路不方便,我来扶您走,给您指点路吧!”老爷爷感激地点了点头,我们便一路同行,走着走着,只见前面有一个下水井盖开着。我忽然想起来,这不是前几  相似文献   

12.
渴望有个家     
默默孤独地漫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与她为伴的只有背后的那个沉甸甸的书包,她的心里阴沉沉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她那贵如油的泪水,多少个同窗在父母的伞下欢笑着在默默身边流过。默默的眼角湿润了,不知是眼泪,还是被雨水打的。这条路,这个时间,曾是默默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次爷爷过生日,大家晚上玩得太晚了,没来得及收拾厨房。第二天早晨,不知是劳累还是受凉了,奶奶的腰疼得直不起来,可她还是忍着疼咬着牙坚持着一手扶墙,一手撑着腰,一步一挨艰难地走向厨房,胳膊肘  相似文献   

14.
李健的想法很多,而且总是会冒出许多新的想法,因为她想让自己的摄影作品不断地有新突破。李健的摄影工作室名为"一千米摄影工作室",当被问到名字的由来时,她的回答很简单:"希望我们的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像路一样绵延下去,希望走在这条路上的朋友、同事能够一起开拓出更多的这样的路。是这条路使大家走到一起来,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5.
生日     
小时候我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总是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一个大蛋糕,几篮水果放在旁边,找才知道我的生日又到了。那时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着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水果蛋糕的也是她。一年一年过去了,我也渐渐懂事了。我对自己说:我也要为母亲过生日,为她煮一碗细细的面,一碗带着水果的夹心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的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这一次,我终于记住了。因为5月8日是母亲节,而妈妈的生日刚好是前一天。这一天,我仍旧像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踏着石子儿路,摇晃着书包回到家里。我来到厨房,煮起…  相似文献   

16.
黄豆     
正4月1日晴黄豆是我家养的一条狗。为什么给它取名为黄豆呢?这是有原因的。黄豆特别调皮。有一次,母亲刚把炖炒好的一盘排骨从厨房端到堂屋里的餐桌上,然后折身回厨房拿筷子,就这么一会儿,黄豆便趁机立起身子,前爪扒在餐桌边上,用嘴衔走了一块儿排骨,这下可把母亲气坏了,抓起一根竹竿就朝黄豆的身上乱敲几下。黄豆疼得叫唤几声,夹起尾巴逃跑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唉,这种事,黄豆经常干,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这时,我姐如无其事地说:"你看它,能得跟个豆似哩",再加上它一身黄毛,所以我就给它取了个名,叫"黄豆"。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厨房     
正最后,日子还是得一日三餐地过下去,便只好走进母亲的厨房,虽然母亲1987年就从厨房退役,但她在世和刚刚走开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厨房还是母亲的。每一家的厨房,只要有母亲还在,就一定是母亲的。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和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嘴里发苦,心里发灰。为新厨房置办这四个火眼带烤箱炉子的时候,母亲还健在,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给您烤蛋糕,烤鸡吃。"  相似文献   

18.
提前认路     
莫小米  高莹之 《高中生》2010,(16):29-29
母亲来市里,说:"这次说什么我也得住上一周,好好调理一下血糖。"妻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母亲都要在小区和汽车站之间的路上来来回回走七八趟。妻子告诉我,我不以为然:"医生说,糖尿病人要多走动一下,何况妈妈熟悉这条路。"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总感觉父母之间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惊人的默契,天衣无缝的配合,使我固执地认为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一个我所不知道的爱情密码,只有拥有这种密码的爱情才算得上是真爱。我家住在一楼,每天从门前经过的人络绎不绝,脚步声纷纷杂杂。不知有多少次发现,父亲刚走到门前,站稳脚,来不及掏钥匙,母亲便拉开了门,自然而然地接过父亲手中的公文包,脱下他肮脏的外套,递上一条热毛巾或是一杯热茶。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父亲一脸恬然,曾私底下悄悄问母亲:“你怎么算准站在门外的一定是老爸?”“吧嗒吧嗒的脚步声,除了他……”母亲一边洗衣…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08,(3):51-51
一场大雪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走在路上。雪地上不知已被谁扫出了一条窄窄的路,很多人都规矩地沿着这条路缓缓走过。当这父子俩也走到这条路上时,儿子却调皮地走到雪地上去了。父亲见了便呵斥道:"快回来,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危险,摔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