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司马迁与《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记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时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时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历代《史记》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当代“史记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在新课改环境下,史料越发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教学情景的营造、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能力的锻炼、历史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等等,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但中学历史涵盖古今中外,史料浩如烟海,中学教师精力、学养有限,很难像历史研究者那样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搜集。因此,如何搜集合适的史料,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成为教师们倍感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搜集史料的一些方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日”的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在广泛搜集有关献资料的基础上,就20年来“太史公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估,并指出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学人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三)张新科《史记》对中国古典传记的影响《新大英百科全书》“传记文学”条目中说:“虽然传记在搜集事实,对真实负责这方面与历史有关,但它实际上是文学的一个部门。它试图通过选材、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料范围内,传记作...  相似文献   

6.
一、训线把下文分成三个层次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十二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以其如椽大笔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过对史料的必要裁剪、加工,将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因此,后世的诸多研究者纷纷将它作为传记文学的典范加以研究探讨。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确实具有不少文学特征,然而从中国“文史不分”的传统来看,“史”的特征自然就应该包含“丈”的特征,《史记》的文学性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它具有本身即有的“传记特色”。  相似文献   

8.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者与所研究的对象不能直接接触、观察.我们只有依靠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去认识客观历史。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学习历史必须建筑在全面、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史记》的撰写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保存了汉武帝以前的大量史料,而且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整的史学体系。他的历史观涉及历史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历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凡是历史上与天、地、人有关的各种问题,都在研究之列;历史学家要努力探索,“究天人之际”,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司马迁没有专门论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史学的任务。但他在《史…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9日至11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学者们就《史记》中文史关系、史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司马迁的“尚让”思想、《史记》中史料的来源、版本的考订、《史记》中的地名考证等问题作了精彩发言及激烈讨论,显示出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经典理论是一个汇聚众多经典作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找到经典理论的教学原点,这个原点一方面是经济层面上的,另一方面是历史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理性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资本论》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15.
易平先生《司马迁生年考证中的史料鉴别问题》 (载《光明日报》“历史周刊”第 15期 )提出司马迁生年考证中存在“长期未能解决、且已对研究的深入构成障碍的基本史料鉴别问题” ,同时对我们发表于《历史周刊》第 8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基本史料进行甄别 ,确实很有必要。但易先生提出的问题、鉴别史料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论述 ,都值得商榷。易文认为以前研究司马迁生年 ,双方都“事先认定”《博物志》是“最可信之史料” ,认定“《正义》的案断‘亦当本《博物志》’” ,而这“两项前提是否能够成立 ,必须经过鉴定考” ,“则似乎被论者…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认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并提出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的教学要求。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统编教科书设有“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等栏目引导学生重视史料阅读与分析;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与解读”几乎是评价一堂历史课的必备维度;学业测评里“史料实证”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学生历史问题论述的考评特别强调证据链意识、论从史出;教师教研培训也对“史料实证”教学要素给予颇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史记·屈原列传》史料来源复杂,不同部分性质迥异且文本功能有别。本传中长期困扰楚辞学者的文本问题,之所以从纯文献学角度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因为混同了不同史料的性质与功能所致。明清学者将此传与《伯夷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称之为“传之变体”,正是着眼于此类传记极强的议论抒情性,实际上它们相当于人物的“精神传”;若从文章学角度来分析“变体”,体现的是司马迁独特的“插叙”、“遥接”艺术。《屈原列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文中投射进去了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评估此传在屈原研究中的文献价值,不能忽视它在《史记》中体例、寓意、文法诸方面的特殊性。从本传“太史公曰”乃至《史记》其他篇目传赞的顿挫规律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史料的搜集、整理、选取、运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以及史学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史料观以及对治史者的要求,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