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寻根》2020,(4)
正"竹林七贤"能不能算文学集团?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可以说是一个喝酒和清谈的集团,不能算是文学集团。七贤当中,只有阮籍(210-263)和嵇康(223-263)是著名的作家,向秀(227-272)也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思旧赋》——不过那已是七贤集团解散以后很久的时候了;其余几位简直不写什么文学作品。他们在山  相似文献   

3.
朱熹诗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理学化的特点。当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朱熹主张"诗不必作",但受其道统论和心性论影响,朱熹又认为人之情感可"以诗发之",承认了诗歌创作的合理性。朱熹从其文道观出发,提出诗"不用多作",对"适怀"娱心的诗歌创作加以限制,并以平易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肯定"真味发溢"的诗歌,而否定有意而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李贄《焚書·讀史》中有四篇評議嵇康作品的文章,其中有三篇存在着肯定嵇康其人却質疑嵇康作品的現象,本文即由此契與不契的差異探入,并試圖探索個中原委;至於另一篇《琴賦》爲李贄讀嵇康《琴賦》而產生的議論,李贄"琴者,心也"的論述命題,顯然與嵇康"聲心異軌"的音樂主張有别,本文即循此問題意識出發,對李贄《琴賦》的内涵展開分析與討論,進而比較嵇康與李贄在音樂思想上的異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介熊氏对于印度大乘佛学空有二宗思想的总体评价,进而分析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体"和依体起用的"变"之含义,以此说明熊氏体用相即的哲学思想中浓郁的华严宗的思想旨趣,这种思想还体现在熊氏对其本体论的"基石"--刹那生灭义的阐释中.尽管早已有学者指出熊氏哲学主要受到中国佛学台、禅、贤等所特具的如来藏系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本文首次详细地论证了熊氏的哲学体系中实则更主要体现了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以为更深入理解熊氏哲学思想的整体特征,提供一比较新颖的视角和理路.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以双重否定为特征的"重玄"思想兴起,"重玄"思想是继魏晋玄学之后兴起的道家哲学.李荣是"重玄"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李荣的"重玄"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修养论几个方面分析了李荣的中道思想,并分析了中道思想对李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杰出作家之一,巴金研究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对巴金早期诗歌关注的文章却凤毛麟角。巴金上世纪20年代创作诗歌共计16题38首,它们是巴金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他早期思想观、文学观的重要材料。本文试从巴金早期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管窥巴金1920年代在诗歌创作上由早期的忧郁、寂寞和同情,到中期的呐喊、憎恶和愤怒,再到最后的积极探索阶段的三次递进的情感变化,进一步探索其早期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8.
范毓周 《寻根》2007,(1):4-6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思想界具有极大的影响,故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为历代学者所关注,研究著述已有很多。本文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就其中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略述己见,以就教于海内外学术同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卢盛江 《寻根》2007,(1):25-31
玄学影响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影响中国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文学。从魏晋士风可以看到,玄学思潮振荡之时,士人性格确实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有任诞率真、以入俗为超俗、淡泊宦情、追求高雅超逸风度几种类型。在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中,竹林七贤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晋书》卷四十九阮籍等传末史臣叙论说:“嵇、阮竹林之会,刘、毕芳樽之友,驰骋庄门,排登李室……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军谘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这是说,任情任诞之风的兴起,嵇、阮领其先。嵇康其实不同于后…  相似文献   

10.
陈明 《中华文化论坛》2007,2(3):105-108
陶渊明思想之新与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尘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李冰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在对其简要评议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课题规划到微观的深入探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研究旨趣到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等诸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冀望对推动李冰研究的纵深拓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程峰  张全顺  李敬平 《寻根》2009,(2):23-32
向秀(227~272年),字子期,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为河内怀人,即今天的武陟县人,其故里为武陟县西尚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异议。为了解竹林七贤游历地的基本情况,我们于2007年对西尚村及其周边村镇进行了多次调查,收集到一些传说、故事,察看了一些碑刻,凭吊了向秀墓。现予以简单的介绍,以期为学术界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以便推动竹林七贤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诗坛巨擘""湘中名宿"王闿运在诗歌创作与理论建树上声名煊赫。他在诗学上大倡复古理论,所作诗歌模拟汉魏六朝诗,被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诗学理论家谑评为"假古董"。王闿运与胡适两人诗学主张的分歧,与二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观念的差异息息相关。胡适在"五四"前后高歌猛进地推行白话文,王闿运自身诗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是胡适提出王闿运诗"假古董"说的直接缘由。其实,王闿运转益多师,其诗歌创作非惟复古,亦兼具推陈出新、讽时规政、情辞俱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中古时期最优秀的诗人 ,但在思想史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究其原因 ,思想史只注重历史上那些有思想著述的人。然而相对于中国思想的言说方式而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的影响与品性的魅力 ,这在先秦与两宋时期最为明显。因而在历史上 ,这种言说方式往往比一些议论风生的谈论家与有系统著述的思想家 ,更能点化出文化心灵的明澈处 ,更能表现出时代思想脉络的生动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思想家。中古思想史的发展 ,玄儒并用或儒道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而何晏、王弼只会用道家的说法 (空、无 )以附会儒家传统 ,并且他们二人…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因客家故乡的文化氛围、家庭环境、家学传承及丰富的驻外经历,他高度认同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文化,受此影响而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等诗歌创作理论,在晚年时期提出了"杂歌谣"的设想;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在诗歌创作中借助客家山歌的形式,使用通俗化语言,创作出带有客家山歌风味、描绘客家民俗风情的诗篇,增厚诗作的文化内涵,使他的诗作成为具有新思想的真我之诗。黄遵宪源自于民间文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写作、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后人评断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主要是老庄思想,所以,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理论上讲,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基础、审美心胸、美丑判断。尽管如此,道教美丑观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带有宗教的特点,这从根本上划清了道教美丑观与一般美学意义上美丑观的区别。具体而言,道教美丑观强调生命至上;主张"善","忠"、"孝"以及"仁慈"、"博爱"的伦理美;追求得道成仙的仙格美。道教美丑观始终是以审美主体——人为其立论的基石,以此为轴,逐渐层层递进,这既体现其宗教属性,又突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同时又折射出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有何社会特征?在中国古代儒道两个思想派别中,它符合哪家主张?就笔者所见,一般涉陶选本皆泛泛而论,未作细究;只有个别选本的论述较为具体,认为其具有儒家"大同"社会的特征,是"大同"社会理想的体现,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相配套的  相似文献   

20.
正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而表现陶渊明清高的典型事件是他辞彭泽令,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悬案,对于这一件悬案的探讨,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为何辞官,陶渊明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辞官后,陶渊明创作了《归去来兮辞》,在序言中他叙述自己辞官的原因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也即为妹妹奔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