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受地域文化本质论的误导,以往的研究者们没有仔细考察党人地域整合程度.本研究发现,地域观念在东汉时已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从党人分布最集中的颍川、汝南、南阳、山阳四郡情况来看,颍川士人地域认同最强,整合程度最高;汝南名士众多,但内部矛盾较多,整合程度不高;山阳士人以组织化的方式在地方上整合起来,但下层与高层之间联系缺乏:南阳士人在地方上有很大影响力,但士人领袖之间联系不多.因此,我们在进行地域因素分析时,要充分估量各郡士人地域整合程度的差异.在地域认同呈现的同时,各郡士人并没有因此而封闭起来,相反形成了广泛的士人交往网络,对他们而言,地域认同只是一种弱认同.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文中的饮食文化圈并没有文化圈的划分,但西域的葡萄酒与岭南的荔枝具有明显地域意味。两地分别因为军事和政治贬谪缘故而与士人相关。葡萄酒与荔枝代表两地饮食进入文人视野都在汉代,但至唐宋诗文中,二者依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文学意象的渐次形成与固化过程,地域的文化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尤学工  封霄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60-173+192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水旱天定与和气召祥观念融汇于士人对故事的叙述中。明中期理学走向内在化、心性化,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切,士人对成汤以身为牺之举及故事真实性的争议陡增。中晚明政治生态复杂,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成汤祈雨”在宋明间为理学士人提供了阐发己见的对话空间,其间既有对“事应”和“人祷”的反动,也有灾异限君和倡导“敬”与“诚”的一贯传统。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也为故事本身提供了文化生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五代彻底改变了中国中古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官僚政治进一步加强。士阶层的社会流动、更新重组是研究其间会通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五代江淮士人的社会流动是结构性的,与地理流动、观念变化和社会资源的重置等密切相关,形成复杂的关系场域。江淮士人的社会流动虽有利于阶层的升降更替和保持割据政权内部的动态平衡,但也潜藏社会冲突。在江淮政权运行后期,随着皇权扩张和决策机制的不健全产生的弊端,社会流动的良性效应减缓。江淮士人代表着唐宋之际士族消融后新的社会精英的雏形,即以职位和才能为评价标准,且流动无定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特殊变革时期士人在价值领域的追寻和调适。  相似文献   

5.
对于春秋时期举行亲迎程序的正常月份,一直存在着对立的看法和争论,然而争论各方却因为认识的局限而一直未能走出指俗为礼的误区。从《左传》所记载的史实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证明春秋时代的礼的体系中,原本就不存在亲迎月份的"正时"之说。  相似文献   

6.
一、唐豆卢军是吐谷浑人组成的军队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载有陈国灿先生著武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迹一文,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载有齐东方先生著吐鲁番阿斯塔二二五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一文,陈、齐二先生皆据吐鲁番出土有关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研究了几个问题,都有创新见解,读后,甚为钦佩。找熟读这一批吐鲁番文书,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这些问题之一:豆卢军这一名称如何解释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吐谷浑居住地区历史等等。  相似文献   

7.
由於繼嗣涉及宗族、財產、政治等多個方面,除皇室與民間外,此一問題更受到清前期各個層次的儒家士人學者的關注。經學家的争論主要集中在大小宗宗法如何延績、是否爲無後者立嗣及是否爲殤子立嗣上。而身爲地方大員的胡季堂關心的則是所在地區的民風與社會穩定,并通過上疏來增加大清律例的條文以化民成俗。至於底層的儒家官僚,由於受個人思想及所判案件獨特性的影響,在判案時更加靈活,體現了律例、禮制與人情間的張力。但不論是經學争論、大臣奏議,還是判案瓛書,其對於民間實際立嗣行爲的改變都很有限。其根源可能在於清代士人與民間社會的隔膜,而這又是時代政治環境影響的結果。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伯莱人的圣经故事中,大力士参孙在娘胎中就被指定要做神的拿细耳人(归主的人,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清规戒律)。“耶和华的使向那妇人显现,对她说:‘向来你不怀孕,不生育,如今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所以你当谨慎,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这一切注定了参孙不是凡夫俗子而是要做归主的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从非利士人的手中解救以色列人。他因神的遴选而具有了不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名士张岱在《自为墓志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来概话自己的早年生活: 少为纨绔子弟,种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 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 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 淫橘虐,书蠹诗魔。①这“十二好”几乎涉及到当时年青士人享乐的所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竟堂而皇之地声称自己“好娈童”,字里行间且颇带自我标榜的意味,令现代人感到惊诧和不能接受。其实,这是明中晚期士人的普遍的习气,作为明中晚期纵欲思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男性同性恋在当时曾经风靡整个社会,得到了社会的承…  相似文献   

10.
趙園 《中国文化》2012,(2):158-171
本篇所考察的,是见之於士大夫记述的明清之际的婚姻状况。开於这一时期庶民的婚姻状况,小说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样。而士人的婚姻状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记述为主要依据。由今天的眼光看,两性关系,士夫未必较庶民“开放”;  相似文献   

11.
魏普玄学是对老庄学说的一次具体开展。士人的精神家园在失去人文关照的情况下,自觉地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进行形而上的重构。老庄思想在现实层面上反对虚假而繁琐的人为建构,当现实的文章礼制遭遇普遍的怀疑时,老庄思想给士人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老子“无为”和庄子“与物同一”的境界,超脱了“名教”等级的束缚,确立了一种超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入明以来 ,女子诗歌总集的编纂汇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当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研究 ,但是编选和品评女性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妇女研究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妇女创作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及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情况 ,从而窥见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明中期开始有通代女子诗集的编纂 ,如嘉靖三十三年 (公元 15 5 4)华亭士人张之象编《彤管新编》 ,但此书仅收周至元代妇女作品。嘉靖三十六年 ( 15 5 7)钱塘士人田艺衡编《诗女史》 ,开始收录明代女子诗作 ,这是目前已知收录明代女子诗作的通代女子诗总集中刊行时间最早的一种。此集仍以收录前…  相似文献   

13.
本篇所考察的,是見之於士大夫記述的明清之際的婚姻狀况.關於這一時期庶民的婚姻狀况,小說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樣.而士人的婚姻狀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記述爲主要依據.  相似文献   

14.
道举制度与唐代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举制度是出现于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即修习《老》、《庄》、《文》、《列》等道家经典并以此开科取士。本文首先考察道举制度的设置、举送、开科状况及其具体实施过程,之后具体分析了道举制度的设置对唐代士人的影响,认为道举科设置不仅为唐代士人增加一条入仕道路,推动唐代士人研习道学经书的热潮,也使士人结构发生改变,还为唐代士人文学创作增加新的题材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黄锦前 《中华文化论坛》2023,(3):172-180+192
陕西甘泉县柳河渠湾金代壁画墓甬道壁人物画的老者,很可能系当时流行的戏曲故事中人物“李孛士”形象的写意画像,而非建墓工匠。志丹县王新庄金代壁画墓中所题唐代白居易的《天可度》、宋代释慧元的《颂古四十五首(其一)》及无名诗主旨相同,表达了“天可度,地可量”而“唯有人心不可防”的绝望和无奈,以及寒来暑往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无名诗系杂采当时民间流传的旧诗而来,或有所本,已亡佚不存。墓主可能是政治上失意仕途不顺或有严重挫折的士人,这几首诗系墓主生前心境的写照。二墓出土的实物与文字资料,充分揭示了相关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生活在金人统治之下汉族士绅仍心念中原胸怀天下的心态,对认识宋金时期西部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皆有重要意义,对中古时期文献学、文学史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顺康年间的江南奏销案在清初政治、经济领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之命运及著述心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松江杜诗学者卢元昌受此案打击,遂开始了其十八年的"阐杜"之旅,并且在"阐杜"时善于结合自身的特殊经历,运用"比兴手法",透过诗歌文本来揭示杜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7.
刘丽 《华夏文化》2003,(3):32-33
史家极力礼赞与推崇的“汉唐雄风” ,文人无限顶膜向往的“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 ,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是雄视古人 ,彪炳青史。中国士人从先秦时代起开始构想一统天下的王道政治。管仲提出“尊王攘夷” ,孔子提出“恢复周礼” ,先秦诸子从不同的途径寻找建立王道一统天下的途径。整整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时间 ,西汉帝国建立 ,几代士人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实现。汉代文人心中激荡着一股英雄之气 ,他们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豪情 ,激情万丈地歌颂盛世的繁华与鼎盛。梁朝杰出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称汉代为“炎汉”。“炎”有火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严复为研究个案,尝试分析并解释中国社会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人由传统士人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一现象。严复在戊戌维新前后的政治文化传播实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分子角色转变这样一种过程,另一方面这种转变的不彻底又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较为宽松。汉武帝时期定儒术于一尊之后,思想领域统制的色彩便浓厚起来了。而关键所在,是儒学成为官学,与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政治权力的性质。定儒学于一尊,在汉王朝的发展和在思想史上的是非得失,可研究者尚多,暂且勿论。这里涉及的只是它对于士人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当年上天人三策时,对于定儒术于一尊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清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相似文献   

20.
季剑青 《东方文化》2002,(5):101-105
明清易代之际的巨大变革,带给士人以深刻的创伤体验。作为化载体的士大夫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明代的制度、学术和历史进行反思。我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人”一词在当时语境中所具有的贬抑性含义、尽管在士大夫那里,“人”始终和“规模字句”“不务世事”等负面评价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