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严格限制开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但仍有不少学校以种种名义吸收大批落选考生,开办补习班。这种学生称之为“议价生”。所谓“议价生”就是学校招收的落选考生,学费面议,高者上百元,少者几十元。若从求知的角度看,招收“议价生”无可厚非,但从一些“议价生”的所作所为看,后患不少。“议价生”A 整天涂脂抹粉,不爱学习,老师批评几句,她反驳道:“我本来就是花钱进来的。”言下之意——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也要关心学困生。以下四个方面相信会对我们开展转化学困生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一、确定学困生名单,寻求致差原因,制订转差计划,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做到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老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潜能生。课堂上应多关注他们,回答问题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鼓励,消除他们不敢积极发言,恐怕说错,让人家耻笑的自卑感。教育学生本身是一种繁重的工作,而辅导潜能生的工作却更繁重,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多年来笔者对潜能生的辅导采取“一查、二补、三促”的办法。“查”是调查了解每个潜能生的情况,摸清底子,好对症下药;“补”是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缺漏进行补习;“促”是督促他们认真听课,完成作业,端正其学习英语的态度,调整学习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辅差三步曲     
根据素质教育“三全”要求,辅差工作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怎样辅差呢?本人常弹三步曲:即,辅差生的心灵;辅差生的良好习惯;辅差生的学习方法。一、辅“心灵”,献爱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说明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前提,教育的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师生心灵的联系带。怎样爱呢?1.了解病因,对症下药。要转化好差生,教师首先要了解差生的病因,寻找转化“良药”。要知道他们差在哪里,差…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把学生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可能就是迟升的朝阳。对于那些后进生,教师不能放弃他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让他们也有“出头之日”。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要懂得关爱学生,因为爱生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而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更要有耐心、爱心、恒心,只有“多心齐下”,方能“以心换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这样,教师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并理解他们,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聋生由于听觉受损,思维狭隘、加上其在学校的生活方式相对封闭,每天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鉴于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根据聋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引领聋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聋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一、创建电子小报,开掘实践渠道为给聋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我率先在班级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即让聋生做电子小报,努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  相似文献   

7.
所谓差生,概括起来无非是这三类人:一类是学习好,品德差——智力生;一类是学习差,品德好——德育生;还有一类是学习和品德都差——双差生.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差”的原因.对于智力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或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助长学生“以学为上”的思想,或者是从小学教育起老师就“一美遮百丑”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或者是学生本身由于自身不能有完全正确的明辩是非观,而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引导而造成的,这其中包括朋友,以及社会不良现象、小说、电视、录相等,乃致于自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伤害后产生一种报复心理,这类学生不多,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视.对于德育生,从初中阶段本身的特点来看,他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一类由智力本身因素,决定了他学习困难,接受慢而导致的;二类是本身贪玩,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努力,而又不思上进;三类是长期成绩差千百万心理压力大,再加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对学生缺乏自信;四类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于双差生而言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他们产生可以算是前两种差生综合的结果吧!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最难、最苦的差事就是对差生的教育工作。所谓差生就是后进生,有的表现为成绩差,有的表现为思想落后和行为习惯差,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对于差生的教育方式多以生、冷、硬、顶和围、追、堵、截的方式为主,差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师生的冷落、漠视甚至诋毁。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使差生更差。我们要用“天生你才必有用”、“因材施教”、“以心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差生高看一眼,用真心去理解他们,用感情去温暖他们,用好办法去疏导他们,这样差生势必会得以转变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到小学校里了解教育工作情况,听到一些教师称学习差的学生为“低能生”。为什么叫他们“低能生”呢?他们真的“低能”吗?我怀着莫解的心情同十几位班主任进行了座谈。从十几位班主任介绍的121名学习较差学生的情况来看,除13名学生因平时不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外,其余绝  相似文献   

10.
1.班主任要做聋生生活上的“衣食父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聋生的爱,特殊教育效果就难以保证。聋生在生活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像他们的父母那样,时时刻刻地去想着他们,充当聋生的衣食父母,让他们感到在学校如在家一样温暖。哪个同学生病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都尽快带他们去看医生;天冷天热,我及时提醒他们添件衣服;一些聋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让我们对智潜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往往把这些“丑小鸭”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而那些“白天鹅”——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平时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好坏,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亦然,从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的关注。在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这些“白天鹅”身上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通过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及有关心理咨询个案,经过分析与综合,发现小学学优生心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语文教学在加强“双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理想,具体现状是:“少”——知识学得少;“死”——学习不得法,运用不灵活;“差”——读写能力差。其原因何在?《上海教育》今年第九期刊登了《语文课“双基”教学的内涵和途径》一文。作者方仁工就这一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方文认为,重要原因是与我们对加强“双基”的本身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要有效地加强“双基”,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学的“双基”究竟指什么;二是加强的途径怎样才算顺当。否则,用力再大也是南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 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一些“弱差 生”重新得到自信,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赏识教育 要想事半功倍,必须发乎真诚,有的放矢。教师应用心观察和 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赏识应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更应讲求艺术 和方法。让学生的自信飞扬起来,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 能,相信他们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4.
曾有过这样一则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一是亲人型;二是亲近型;三是柔和型;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一是“古板严肃”型;二是“警察”型;三是“部队长官”型。这则调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生期待人性化的教师,说明了我们的教育需要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服务者应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弯下腰去”了解每个孩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些什么,他们的爱憎喜好,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  相似文献   

15.
一个班的“活跃生”与“骨干生”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内向生”由于他们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以及情感的脆弱、自卑的情绪和对环境的冷漠等心理特征,使体育教师缺乏对他们应有的心理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教育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这些学生容易发展为焦虑和忧郁等心理疾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妈?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救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丁地华 《课外阅读》2011,(3):101-101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我们也许曾经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我们的自尊心可能一度受到过这样那样的伤害,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去保护我们学生的自尊。我们要真正地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里,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扬其善救其失,多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在呵护学生自尊的时候,我们老师要多做一些自我反省,我们是否伤害过学生的自尊,又是怎么伤害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不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顾晓兵 《教师》2012,(14):92-92
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体育学困生”,他们不属于有伤、有病或残疾的学生,而是指“三差一缺”的那部分学生,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乏兴趣。调查表明,“体育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15%,那么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转困促优”,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呢?  相似文献   

20.
职中生越来越难教,不仅在学习上难教,在思想上也很难沟通!他们当中一些所谓的“浪子”就更是如此。作为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要从各个方面去教育和关心他们,让他们彻底摆脱“浪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