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虎 《青年记者》2007,(10):89-90
三年前说中国的报纸传媒处于困境,很可能被人贴上杞人忧天的标签,但经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多事之秋”:从第二季度起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呈现“熊市”之态,下半年一路走低。特别是北青传媒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7万元,同比下降99.7%,经营业绩几乎一败涂地,中国报业广告经营面临“拐点”、报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成为学和媒体专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鞭挞报纸传媒经营之罪的言论逐渐多了起来,更有甚,预言报纸传媒必将被新兴媒体彻底取代,沦为“社区小报”,仿佛中国报纸传媒一夜之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传媒若要最大程度占有读者/观众,势必要最大程度上来表达读者,观众的意见,为他们所喜爱。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换。读者/观众的购买力,是传媒的真正‘控股者’。”最大限度地表达受众的意见,就要求传媒制定和推行合适的受众策略,而当前我国推行传媒受众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传媒业而言,传媒集团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属性,传媒集团的公司治理研究为时尚早。但曾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广州日报》黎元江案及中国传媒第一股“北青传媒”事件。猝不及防地为中国传媒业敲响了警钟——虽然中国的传媒集团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但如果中国传媒产业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如果传媒集团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国内其他企业集团面临的公司治理困境。同样是传媒集团绕不过的一个“坎”。  相似文献   

4.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压倒了端庄”,有受众如此描述时下中国一些传媒的风格。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界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现实引人深思:传媒怎样塑造自身形象?人们真情疾呼传媒“要有一点精神”。那么,何谓传媒精神?或者说,传媒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对此, 笔者认为: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共同熔铸成传媒精神。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8,(9):65
人民网传媒频道(media.people.com.cn)于4月15日推出新版。 改版后的传媒频道继续秉承“聚焦传媒领域 服务传媒人士 光大传媒产业”的原则,充分整合资源优势,推出关注电视、广播、电影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广电视听”栏目,关注网络等新媒体发展动向的“E网天下”栏目,关注报纸、期刊、出版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平面纵横”栏目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线索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新闻采编者。这些包含可供采编者进行文字、声音和图像报道的信息内容,成为新闻媒体的稿源。传媒行业竞争激烈,新闻稿的“吞吐量”,及时广泛地获得新闻线索成为了传媒竞争的第一争夺点。  相似文献   

7.
“传媒社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社会”概念的 提出与阐述 之所以提出“传媒社会”的概念,是因为现代传媒对计会的介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深,它以社会同公众之间媒介的身份,将概念中的“社会”以具体形式提供给同媒体发生接触的所有人。从这个角度看传媒,我们通过它所了解的现实社会有拟态特征,也就是说抽象的“社会”经过传媒之手,转化为我们能够感应到的真实,在这中间有个拟态  相似文献   

8.
美国某些传媒为什么丑化和敌视中国──美国新闻传媒扫描之七(上)徐熊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敢于公开讲,新闻报道不仅要客观公正,而且要有立场;美国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却不敢或不肯明确讲“要有立场”,其实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是相当“坚定”的。为坚持其立场,许多报道不...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传媒事件”.特指与传媒报道活动相关、并已形成热点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白话,追求浅显明白,但是过度的“白”,却有平得没劲、淡得没昧之弊;“新闻不能读”之叹并非耸人听闻,足以发人深思。言作为语言体系已经退出历史,但是,言的语言材料还是值得借鉴的.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所说的.“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不少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已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建构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作为专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传媒却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建设。一些新兴传媒唯利是图、不讲道义,形成了“有奶便是娘”、做事不择手段的“恶文化”;另有一些传媒还在用老套的集体主义等观念教育员工,收效甚微。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缺少企业文化的传媒.内部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邵锦事件”与日本的电视传媒国光编译一个普通的中国留日女人,在日本电视传媒的爆炒下成了具有“宇宙神力”的“气功大师”,受骗上当者不计其数。笔者根据日本《放送学刊》1996年第2期刊载的编辑部资料编译了此文,以期再次引起人们对“神秘现象”和传媒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媒产业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产业”是指某行业开展的经济活动。至于“产业化”,对于不同的经济组织有不同的内涵。所谓传媒产业特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市场化”,即传媒参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从微观上看,就是传媒单位的“企业化”,即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李岚 《新闻界》2004,(2):50-52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促进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竞争的潮流.导致一个重要后果便是许多以前各自为政的传媒企业产生了“跨产业”、“跨平台”、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动机,传统媒体由此破除了不同传媒间的传统壁垒,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底,国内首家实现内容生产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传媒类企业——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陆A股市场(简称“出版传媒”,证券代码601999),2009年1月公司名称变更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传媒上市令国内学者欢欣鼓舞,甚至有学者将之视为中国传媒产权制度改革坚冰已被打破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6,(1):21-21
现代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传播内容的重点转移:由“生产方式报道”转向“生活方式报道”。这种“生活方式报道”的核心是社会的消费行为。传媒内容的重点转移表明.人们似乎不再把生产方式视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频 《新闻记者》2005,89(8):11-14
一般来讲.可信度是指传媒提供可以令人相信的、有趣的、及时的新闻信息的能力。可信度常常与我们说的传媒“公众信任”相提并论,而“公众信任意味着媒体被信赖,被相信,成为公众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传媒读库     
《新闻世界》2009,(5):155-155
“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 [内容介绍]本书为中国“媒介军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最新思考,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大众媒体公信力的调查报告。上篇主要包括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传媒发展:从“增量改革”到“语法改革”——小议中国媒介改革逻辑的转型,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19.
李彬  霍速 《新闻传播》2009,(10):59-59,6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的媒介生态状况表现出供需失衡的倾向.这其中有农民媒介素养问题.更主要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农”传播能力问题。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终端是影响媒体服务“三农”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依托农业院校的“近农”资源优势.以实践为中心.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传媒教育观念,是农业院校传媒办学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用“传媒制度”一词来替代普遍使用的“传媒体制”这个概念.具有更为深切的现实意义。“传媒体制”太过于关注制度系统中与政治因素相关的层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只有跳出狭义的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才能从整体意义上的制度创新的视野来关注中国传媒的制度运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相关领域的研究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我所理解的传媒制度是指:一种关于传媒领域的博弈规则.是传媒运行过程中各种规则的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