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绍先 《垂钓》2006,6(7):50-53
近十几年来,悬坠钓法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并熟练掌握,因此而屡获佳绩者不胜枚举,不少人还成了高手和大师,但能说清其中力学原理并能清楚回答相关问题者却未见几人。前段时间,在国内几家垂钓刊物上发表的众多关于“剩余浮力”和如何调标的文章就是证明,很多文章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还有些文章看似有些道理,但也经不住仔细推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众钓友们混淆了“暂态”、  相似文献   

2.
李歌 《中国钓鱼》2005,(8):56-57
钩重饵重,结合基本重浮力平衡原理调钓,便决定了悬坠钓组水下不同状态,逐步掌握后,可灵活用于应对千变万化的鱼情水情。钩饵状态调钓的基本步骤及大致区域,我在《状态调钓法浅谈》(见《中国钓鱼》2005年4~5期)一文中已叙述了大概。其实,“调4钓2”也好,“高低灵钝”也罢,绕来绕去,都是表面文章,所涉及的还是状态。因此可以说,状态调钓是悬坠进阶上最直接、也最实用的一项基本技术要领,是第一层窗户纸。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5,(15):31-31
对于传统钓法,如何认识、如何对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一种倾向,把传统钓视为观念陈旧技术落后,指为颠覆对象。《钓鱼》第7期一篇《再现悬坠钓法的魅力》的文章,用对比的手法,用”事实”说明传统钓法钓不到鱼(悬坠钓法钓获375千克,传统钓法只获两尾鲫鱼)。”用悬坠钓法能反映出鲫鱼食饵漂讯,而用七星漂传统钓法根本反映不出来,抓不住这微弱的信号,即使是水平再高的传统野钓钓手,肯定也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5,(8):21-21
传统钓鱼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悬坠钓法舒适优美,但变化太多,像剩余浮力”、调灵钓灵”、钝钓钝”等等,让没有进过钓鱼学校,得不到高手指点人直喊弄不懂。您是不是可以归纳一下.给个公式之类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5.
子牛 《钓鱼》2004,(14):37-37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悬坠单钩钓,再说悬坠双钩钓,似乎是因为“悬坠“归宗“台钓”来一番求证,就像中国足球落后世界而考证蹴鞠为足球鼻祖一样。后来又有人针对悬坠的”悬“发表高见,说上移浮标延长水线到坠触了底就不是悬坠,而是和传统钓组~样了。最近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浅议‘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我问钓鱼人对这样的争论,你们有兴趣吗?回答是摆弄几个名词,唬人!  相似文献   

6.
张铨 《钓鱼》2004,(12):11-11
最近拜读了一篇题为《悬坠,颠覆台钓》的文章,引发了我对“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等称谓的概念问题的思考,现发表点个人浅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张铨 《钓鱼》2005,(4):22-22
张先生在《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七)》(见《钓鱼》杂志2004年第23期)中讲到关于阿基米德定律与剩余浮力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不同见解,想与张先生商榷,并以此见解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大禄 《钓鱼》2006,(18):10-11
(四)悬坠钓在钓鱼运动中的地位 悬坠钓的推广,风靡大陆,加之近几年来把池钓鲫鱼作为全国性钓鱼大赛的主题时,悬坠钓的名声就更响了。一时间,钓界对它的推崇,媒体文章的大肆宣传,名人对它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对它的评价之高让人头晕目炫,说它是什么“世界一流”钓技、“最佳”钓法,甚至说“悬坠钓”要“颠覆”整个钓鱼,“罢黜百家,独尊悬坠”,从而成为钓鱼运动的“霸主”。  相似文献   

9.
秦犁 《钓鱼》2004,(14)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悬坠单钩钓,再说悬坠双钩钓,似乎是因为“悬坠”归宗“台钓”来一番求证,就像中国足球落后世界而考证蹴鞠为足球鼻祖一样。后来又有人针对悬坠的“悬”发表高见,说上移浮标延长水线到坠触了底就不是悬坠,而是和传统钓组一样了。最近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浅议‘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我问钓鱼人:对这样的争论,你们有兴趣吗?回答是:摆弄几个名词,唬人!“台钓”就是由台湾传来的钓鱼方法,说“台钓”是简称,是通俗说法。它的内涵包括钓组结构、调整方法、操作顺序、变化技巧等等。“悬坠钓”以及其它什么钓,是口头语,它可以指钓组,但加一个“法”宇就包括了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先生在《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七)》(见《钓鱼》杂志2004年第23期)中讲到关于阿基米德定律与剩余浮力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不同见解,想与张先生商榷,并以此见解奉献给广大读者。一、阿基米德定律真的不能解释这些问题吗?张先生明确摆出了阿基米德的“缺陷”——不能解释调漂中的有关浮力的一些问题,“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鱼漂,就说不清排开的水体对鱼漂产生的向上托的力量和鱼漂本身具有的向上浮起的力量。”“何蔚蓝先生不厌其烦地讲述剩余浮力,指的是鱼漂调整状态,即给了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少以一个大众容易接受的解释。因为露出水…  相似文献   

11.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1):28-29
悬、浮钓鲫鱼:是悬坠钓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项技术的产生源于人们长期垂钓实践对鱼情的认识。近年来各类大型钓鱼比赛都把钓鲫鱼列入单项比赛成绩,这就更促进了钓鲫鱼技术的提高。随着一大批年青人纷纷加入竞技钓鱼的行列,以尾数论胜负的单项比赛“速钓鲫鱼”技术自然成了人们钻研的课题。而在这项技术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催生了拉饵技巧的诞生到成熟,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及磁性拉饵盘的相助,无疑把悬坠钓法的速度提高到了极致。“悬坠浮钓”技术在调标上也突破了“调4钓2”约束,可以说是“悬坠底钓”的“升级版”。作为初学悬坠钓者,当你掌握了”悬坠浮钓”技术的同时,也等于踏上垂钓其它几种中上层鱼类(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等鱼)技术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王大禄 《钓鱼》2005,(10):19-19
在《回忆与思考》(二)等篇章中,作者论及”钓组二力平衡”时认为,只有悬坠钓组在调整中可以做到“实现二力平衡”,而传统钓组则“只能调整失衡”。他说:”当鱼漂的排水量和它本身具有的上浮力(笔者按.前面已经说过了——它是根本不存的)小于钩坠重量的时候,坠钩沉底在任何钓组都是一样的,但悬坠钓组可以通过修剪铅皮来实现平衡。尽管在此之前,传统钓组已有了保险丝缠绕的线,替代铅坠的做法即使有了调整铅重的自由也都没有触及坠漂失衡这个千年不变的格式,它能做到的只是调整失衡,至于减轻坠重钩饵一起悬离水底,是一种失衡变为另一种失衡。“坠往上跑,让钩留在水底就不是广义的鱼漂所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13.
慈非 《钓鱼》2004,(17):20-20
悬坠钓经十余年的发展和创新,许多实践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解答,但也有少数问题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论,不仅广大的钓者心中存在疑惑,连钓界理论上也存在争议。用“剩余浮力“来解释调5钓3与调4钓2存在高低悬殊的中鱼率现象就是例。  相似文献   

14.
温和 《钓鱼》2007,(3S):12-13
我们知道,悬坠钓来源于台钓,台钓包括了一整套技法和理念,只是由于台钓的名称原意是“台湾的钓法或台湾传入的钓法”,和具体的钓鱼方法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资深钓鱼人才从台钓的特点中抽出“悬坠”的特点来代替台钓这个词,悬坠钓的含义和台钓中具体钓鱼的方法是一致的。它包括:短竿、细线齐竿长,大肚细尾浮漂(标),悬坠,无倒刺双钩,雾化面饵,诱钓同步等技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5.
邹思全  张晓芹 《钓鱼》2007,(6S):26-26
传统钓法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流传至今,久传不衰。在悬坠钓法传入之后,就被爱好悬坠钓法的钓友打入了“冷宫”。在经历了第五十、五十一届国际钓鱼比赛后,传统钓法又高高地昂起了头,让众多的悬坠钓法爱好者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张铨 《钓鱼》2004,(21):20-20
我拜读了之晔先生的文章《“悬坠”让我摈弃旧观念》之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拙文《悬坠钓不能颠覆沉底钓》,反复思忖,对一些问题有必要再说几句。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有理论来指导一样,广大钓友也都有一种学习先进钓技来指导自己垂钓的需求。悬坠钓法作为一种先进的钓技,一经传入大陆很快就能风靡全国就是最好的说明。十年来,《中国钓鱼》、《钓鱼周刊》等新闻媒体发表了一系列悬坠钓法的理论和实践文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钓鱼运动的大发展,给喜爱这一运动的钓友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无限的快乐。但是遗憾的是在悬坠钓理论日臻成熟并且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时还能在看到一些貌似正确、实则已被广大钓友证实是有问题的“钓技文章”。如发表在《钓鱼周刊》(2002年12月16日)和《海峡…  相似文献   

18.
沙愚 《钓鱼》2009,(24):6-8
任何钓法都存在灵与钝的问题,说悬坠(也有论者说“竞技”)钓法灵敏,传统钓法迟钝是脱离实际的片面之词。  相似文献   

19.
梁育民 《钓鱼》2004,(17):19-19
悬坠钓在大陆已开展有十几年了。但是关于悬坠钓的钓目,该咋调咋定的讨论屡见报端,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垂钓运动的普及兴旺,也说明钓鱼人的素质在提高。我的钓龄快40年了,玩悬坠钓也有十几年了。悬坠钓的技术含量确实比传统的卧坠钓高,逼得我必须重新学习,以求识得庐山真面目。悬坠钓的钓组在水中的状态基本上可分二种。一种是钓组在半水中调成平水。此时钓组的比重或密度与水体的比重或密度不等,钓组在水中无剩余浮力,钓组在水中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当延长水线,调成下钩饵刚刚触底,视目杆正好为零目时,这就是人们所所公认的,悬坠钓的极限灵敏点。于是就产生了钓目愈小愈灵,钓目愈大愈钝的原则。我把去掉一个饵后的目数叫单调目,去掉二个饵后的目数叫双调目。单调目及双调目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你就无法随时了解钩上留饵情况。  相似文献   

20.
张铨 《钓鱼》2006,(13):20-21
调标,本来是不太复杂、不需要高深理论、容易学会的。但是,有的专家研究来研究去。写出一些研究文章,却反而弄得繁杂、深奥甚至混沌不清了。原因是某些研究文章里,充斥着一些生造的概念和名词术语。诸如剩余浮力、静态剩余浮力、动态剩余浮力、调目剩余浮力、浮钓钓目剩余浮力、底钓钓目剩余浮力、浮标本身具有的上浮力、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等。剩余浮力已经被专家上升为理论、原理。有位专家宣称:“在钓鱼时,我们调校和使用的是鱼漂的剩余浮力.而不是以阿基米德关于物体排水量为浮力的公式。”并告诫大家:“不要钻进阿基米德定律的牛角尖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