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其他新闻报道一样,深度报道的基础是采访。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主动、深入,也更为全面。在深度报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解决很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往往以记者采访为基础,行业期刊的深度报道为了凸显专业性更需要记者准备好具有专业深度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完整、精彩地回答,以充足的论据表达出独到的报道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尤其是人物采访更是如此。记者要想挖掘出生动鲜活的感人细节、采访出富有深度的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经验的记者做人物报道,一般会花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对于记的采访有着更为严格、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要求。特别是电视形态的调查性报道,因为声音画面等特有元素的存在,其采访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这就要求记养成一定的思维意识方式,从而在采访实践中科学应用。笔认为,除了从事日常报道所应具备  相似文献   

6.
邹艳娟 《新闻窗》2007,(2):93-94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采访技巧很多,打个电话、传真个材料、发个电子邮件,就能很快地完成一篇稿件。但是这些都不容易抓到活的东西,只有进行深入采访,才能获得更多的鲜活材料,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在具体采访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采访呢?深度采访有没有技巧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呢?和其他新闻采访相比,深度报道对技巧性的要求有着更加具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陈隽 《声屏世界》2008,(7):26-27
鉴于当前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既关注新闻事件的结果,又强调对生动曲折的调查过程的展现,因此运用恰当的故事化手法,通过对;中突的构建、因果关系的设置、场景的展现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和可感性,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在如今的深度报道节目中已屡见不鲜。并且由于现阶段的深度报道节目大多倾向于利用采访活动本身来架构故事的脊椎,因而采访对象作为采访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深度报道中叙述者的主体,在故事文本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是他们在不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展现着故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度"的锤炼涉及到选题、采访及编辑等一系列流程。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调查采访中应注意对深度空间的"发掘"与"挖掘",其中对深度空间挖掘的关键在于具有证据意识、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后期编辑中除了应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建构深层报道表述系统,还应注意华尔街日报体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所开展的采访工作,对于更为深入、全面地挖掘新闻信息以及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关注提升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本文论述了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并对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提升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推进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得以持续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胡佳佳 《新闻传播》2023,(15):103-105
本文旨在研究记者采访中的深度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深度报道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在提供全面客观信息、促进舆论引导、增强社会监督力量和培养公众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时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潘泉 《新闻知识》2006,(8):62-63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涉及声音、画面和文字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在采访中,记者通过画面组接技巧这个特殊的蒙太奇来进行蒙太奇思维,将采访对象用摄像机现场记录下来,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传播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感官,致使观众身临其境,快速视听到事件的本来面目。就整个电视新闻而言,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先导,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每个新闻报道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任何电视新闻报道的产生都离不开采访,不会采访当不了记者,采访水平不高成不了优秀记者,采访决定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整个宣传报道的成败。电视新闻有没有技巧呢…  相似文献   

13.
常华 《记者摇篮》2004,(8):12-12
深度报道的深度,不仅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来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我在采写《春潮澎湃———许昌高效农业开发述评》(1997年3月25日《许昌日报…  相似文献   

15.
张伟伟 《新闻世界》2010,(10):13-13
一直以来,深度报道都旨在揭示新闻深层次的内涵,并因此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喜爱。本文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着手,探讨了深度报道采访的思维方式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张岑岑 《新闻世界》2011,(9):266-267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在调查性报道中经常发挥重要作用。隐性采访一方面提高了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挖掘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但是,隐性采访的运用有一定的“度”,必须注意把握原则,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7.
陈晓林 《新闻前哨》2000,(11):31-32
著名记者艾丰说:“人民记者决不是生活的消极旁观者,他不仅是生活的记录者,而且是斗争的参加者。不仅用发表报道参加斗争,而且就在采访过程中,也应以主人翁的身份适当地参加斗争”。这种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通常被称为介入式采访。介入式采访需要记者采访的深入程度大大加强。记者将自身融入生活,融入事件,所采写的作品有现场、有过程、有深度、有感情,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和记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介入式采访不仅是个采访方式的问题,它同时也反映出记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努力为群众…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利用记者这份“特权”,最大限度地制作出更为真实、更为引人、更加具有启迪人心和社会意义的报道作品?采访、构思及行文等重要环节的准备和把握,将直接影响人物报道的质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侦查性采访包容于目前大量出现的隐蔽采访中。就目前通过隐蔽采访所做的报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褒扬采访对象的报道,对这类报道实行隐蔽采访,主要是为了通过隐蔽采访获得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形象、声音和动作。比如,有的劳动模范面对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会产生一种紧张不自然的感觉。这时用偷拍偷录或不暴露记者身份的化妆采访,就可满足“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要求。第二类是对采访对象既不褒又不贬的中性报道。比如,要获得集市上卖菜的和买菜的讨价还价的情形材料,如果事先告诉他们要拍录或者被他们发现你在拍在录,可能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