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十五步     
从厨房到堂屋是十五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十五步。这条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少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十五步。母亲在这条路上度过许多风霜雪雨,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的饮食在这路上来来去去。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母亲以往那乌黑的秀发已变成灰白,明净的额上也不知何时刻上了几道深深的印痕。母亲老了,但她至今还为我们一天数十趟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忙。听母亲说,我们兄妹几个小时候,母亲一人照顾不过来。做饭时,不知是我们太小,还是太淘气,总爱哭着要她抱,母亲一趟趟地从堂屋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到堂屋,根本没法抱我们,只有让我们跟…  相似文献   

2.
从厨房到堂屋是十五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十五步。 这条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少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标准是十五步。母亲在这条路上度过了多少风雨露雪,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我们全家的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不知过了多  相似文献   

3.
从厨房到堂屋是15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15步。这条曾经被母亲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15步。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饮食在这  相似文献   

4.
多出来的3步     
从厨房到堂屋是15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15步。这条曾经被母亲用脚量过无数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15步。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不  相似文献   

5.
从厨房到客厅是十步,从客厅到厨房也是十步。这段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次的距离,在她脚步下是标准的十步。母亲在这段距离上度过许多风霜雪雨,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的饮食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母亲以往那乌黑光亮的秀发已变得暗淡无光,明净的额上也不知何时刻上了几道深深的印痕。我小时候,母亲要上班,又要照顾我,还要为我们这个家操持家务。做饭的时候,母亲一趟趟地从客厅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到客厅,只是背上多了一个我。我上初中后,在校吃早餐和中餐,每天下午回家,母亲总是做好可口的东西,等着我。有一次,我中餐和…  相似文献   

6.
多出一步     
“一步,二步,三步……”小时候,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和弟弟:她从主屋走到厨房整好二十步,不多也不少。母亲似乎很高兴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她每天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地数。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抱母亲》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从标题来看,"抱"是一个很温暖的动作。"第一次"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是第一次爱的表达。母亲把我们抱大,我们却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第一次的"抱"凝聚着"我"的歉意、愧疚以及感恩之心。课文先写母亲身体的"轻",再转到母亲用弱小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黄豆     
正4月1日晴黄豆是我家养的一条狗。为什么给它取名为黄豆呢?这是有原因的。黄豆特别调皮。有一次,母亲刚把炖炒好的一盘排骨从厨房端到堂屋里的餐桌上,然后折身回厨房拿筷子,就这么一会儿,黄豆便趁机立起身子,前爪扒在餐桌边上,用嘴衔走了一块儿排骨,这下可把母亲气坏了,抓起一根竹竿就朝黄豆的身上乱敲几下。黄豆疼得叫唤几声,夹起尾巴逃跑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唉,这种事,黄豆经常干,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这时,我姐如无其事地说:"你看它,能得跟个豆似哩",再加上它一身黄毛,所以我就给它取了个名,叫"黄豆"。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想起母亲 ,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自幼我和弟弟就一直随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 ,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住上一阵子。父亲也很难得回家一趟。母亲一人在家 ,既要操持家务农活 ,又要忙于她的“生意”。父亲几次想把她接过来住 ,她总是说 :“我走了 ,这房屋田地谁来看管 ?”母亲勤劳能干 ,这是村里人公认的。不知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的强健体魄 ,母亲肩挑百十来斤的担子 ,翻山越岭 ,居然若无其事 ;背驮一百五、六十斤重的大麻袋 ,上车下车 ,连气都不喘 ;手上提个几十斤重的果箱猪笼什么的 ,来回走几十米 ,脸不红 ,心不跳 ,总是稳稳当当的…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新课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次爷爷过生日,大家晚上玩得太晚了,没来得及收拾厨房。第二天早晨,不知是劳累还是受凉了,奶奶的腰疼得直不起来,可她还是忍着疼咬着牙坚持着一手扶墙,一手撑着腰,一步一挨艰难地走向厨房,胳膊肘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厨房     
正最后,日子还是得一日三餐地过下去,便只好走进母亲的厨房,虽然母亲1987年就从厨房退役,但她在世和刚刚走开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厨房还是母亲的。每一家的厨房,只要有母亲还在,就一定是母亲的。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和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嘴里发苦,心里发灰。为新厨房置办这四个火眼带烤箱炉子的时候,母亲还健在,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给您烤蛋糕,烤鸡吃。"  相似文献   

13.
母爱有多远     
她从小就讨厌母亲,看不起母亲,从十五岁开始,她没有好好地叫过一声妈妈. 母亲没有文化,在一个小单位里做工,从记事起她就没见过母亲好好修饰过,穿又旧又破的衣服,脸上布满凄楚和愁苦,一头永远也伸不直的头发总是蓬松着,像没有梳过.而父亲则不同,高大帅气,干净利索,穿着大方得体,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真不知当初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母亲上大学     
母亲常说她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大学。母亲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是班长,这是母亲津津乐道几十年的事。但在那个年代,因为有外公曾是地主的背景,正在上初中的母亲便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那几年,外公家经济条件也不好,于是,母亲就回家开始务农了,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过课堂。母亲说她不知为此哭过多少次,她多么希望能继续上学呀!  相似文献   

15.
叶耳 《大学时代》2006,(11):50-51
母亲在电话里说,她到了深圳。电话是小姨妈打过来的,母亲是十月九日深夜到了石岩,那是深圳关外的一个街道。 母亲来了深圳。这是我的意思。一直想让母亲来一趟深圳,她一直空不开身。这一次,她终于来了!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 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的爱意。→抱:这一“抱”,抱起的是儿子深情的回忆,无尽的愧疚。→你们看,一个课题,只要用心体会,就能读出这么多的感觉和韵味。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听说我已经康复出院,母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了。说是来看我,可母亲只是匆匆地瞥了我几眼,说我的脸色比在医院时好多了,随后便径直走过去抱起了我的儿子。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对待我们几个儿女好像从来就没有过太多的热情,从没像抱起他的孙子那样爱不释手地抱过我们。我也曾经多次地嗔怪于母亲不喜欢我们,嗔怪于她给予孙子的热情远远多于她亲生的儿子。对于这些,母亲总是淡淡地一笑,说她就是喜欢孙子,还指望着孙子养老呢。  相似文献   

18.
生日     
小时候我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总是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一个大蛋糕,几篮水果放在旁边,找才知道我的生日又到了。那时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着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水果蛋糕的也是她。一年一年过去了,我也渐渐懂事了。我对自己说:我也要为母亲过生日,为她煮一碗细细的面,一碗带着水果的夹心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的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这一次,我终于记住了。因为5月8日是母亲节,而妈妈的生日刚好是前一天。这一天,我仍旧像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踏着石子儿路,摇晃着书包回到家里。我来到厨房,煮起…  相似文献   

19.
回头看见爱     
有个女孩儿一直抱怨父亲对她严厉,从小到大,父亲没抱过她几次。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父亲的怀里撒娇时,她却要自己洗衣服,还要帮母亲干家务。读中学时,她甚至已想不起来父亲什么时候对她笑过了。  相似文献   

20.
有个女孩一直抱怨父亲对她太严厉,从小到大,父亲没抱过她几次。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父亲的怀里撒娇时,她却要自己洗衣服,还要帮母亲干家务。读中学时,她甚至已想不起来父亲什么时候对她笑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