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让孩子早日成长,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符合社会的要求。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几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它们一下子成了畅销书。这几本书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写的是19世纪初一个叫卡尔·威特的小孩。他小时候被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认为是弱智,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他14岁就进入大学读书,并最终成为博士和大学教授。《俗物与天才》写的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塞德兹博士的儿子小塞德兹。他在其父所采用的卡尔·威特式早…  相似文献   

2.
170多年前,德国乡村教师卡尔·威特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子女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把任何智力平常的孩子培养成天才人物。为了证实此法有效,他同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村姑娘结了婚,生下一个男孩也叫“卡尔”。他用自己创造的一套办法对小卡尔进行教育,结果小卡尔智力发展十分超群:5岁就记住了3万个单词,10岁考上了莱比锡大学,13岁获哲学博士,16岁成为法学博士。后来一位名叫詹姆斯·萨姆森的人采用卡尔·威特式教育法训练自己的孩子。结果他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教育,笔者绝不会硬着头皮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这本书目前颇为流行。历时24天,记下1225条感悟和发现,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卡尔·威特扯了一个弥天大谎。老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个牧师,他“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并且把孩子14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写成了“杂乱无章”的书,这就是老卡尔·威特在教育上的全部成就。这个“低智儿”就是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用句俗语,父子二人正是“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儿子的成就同时就是父亲的成就,两者都只因为同一个事实:儿子由弱智成为了…  相似文献   

4.
1809年,德国一位9岁的孩子卡尔·威特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时他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后来成了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卡尔·威特的成名,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他的父亲对他特殊的建“行为录”的家庭教育方法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纪炳琪 《家长》2015,(1):38-39
老卡尔让19世纪的德国多了一个著名的天才,也成就了家教传奇。也正因如此,老卡尔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实情便成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渴望了解的。小卡尔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就被大家认定为一个痴呆儿,但他后来取得了非凡成就,三岁半就能认字,六岁学外语,八九岁就能熟练地说德语、法语等,十六岁被聘为法学教授并终生受到赞扬。小卡尔有这样的成就,这与他的父亲老卡尔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老卡尔让19世纪的德国多了一个著名的天才,也成就了家教传奇。也正因如此,老卡尔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博览书屋     
《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作者:[德]小卡尔·威特/出版:京华出版社/定价:19.80元 本刊去年推介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销量位居“博览书屋”全年推介书目榜首。《卡尔·威特的教育》是老卡尔·威特介绍其教子之道的,而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 (续篇),则是一本小卡尔·威特自述其成长历史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父母亲的教育方法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批判。两书珠联璧合,在欧美及世界各国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家庭书房     
《卡尔&;#183;威特的教育》(彩图升级版),[德]卡尔&;#183;威特/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卡尔&;#183;威特是德国19世纪一位由弱智儿变为天才的人物。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位弱智儿变为天才的过程。卡尔的父亲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  相似文献   

8.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大会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  相似文献   

9.
"我很少将儿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随便地爬。父母应该是孩子最早的教师,而不应该是他的保护神。当儿子不慎摔倒在地时,在大多数的时间,我不会去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儿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他应该明白,他不能永远依靠父母,要靠自己。"1801年,当53岁的老卡尔·威特写下这段话并努力加以实践时,奇迹出现了,一个被公认为智力低下的小男孩在八九岁时就能娴熟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个小男孩叫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天才。200年后,中国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用卡尔·威特教育法培养自己的女儿,奇迹同样出现  相似文献   

10.
兴文 《教育文汇》2004,(2):47-47
关注教育的人都不会忘记两年前的两本畅销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书的发行量都已超过100万册,主人公的成功教育经历也被不少家长、教师视为教育的蓝本。卡尔·威特从小即通五国语言,九岁进大学,十四岁获哲学博  相似文献   

11.
一八一四年,德国的一个不满十四岁的孩子被授予哲学博士的学位。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聪明?他的父亲卡尔·威特总结了八条经验. 一,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  相似文献   

12.
一八一四年,德国的一个不满十四岁的孩子被授予哲学博士的学位。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聪明?他的父亲卡尔·威特总结了八条经验: 一、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要教他正规语言,不要把小猫说成“妙呜。”二、从小培养思维能力。吃西瓜,父亲问小威特,两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四个人吃每人吃多少。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初德国诞生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八九岁时已能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长于数学。九岁考中莱比锡大学。未满十四岁已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这位大器早成者就是当时德国尽人皆知的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人们不禁要问: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本文将要介绍的就是卡尔·威特的父亲一些颇有见地的教子方法。老威特认为,语言是接受知识和获得知识的工具,孩子只有尽早地掌握了这个工具,才有可能很好地发挥其潜在的能力。当小威特刚会辨别事物时,老威特夫妇就拿许多东西给他看,并用缓和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待小威特稍长大一点,父母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各个部位、衣服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房子各处和院子里各种能引起威特注意的事物的名称,同时还教他动词和形容词。当小威特稍能听懂说话时,  相似文献   

14.
最近,“赏识教育”正在一些省市热炒热作。自称“赏识教育推广人”的欧阳维建在《南方周末》发表谈话说:“赏识教育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实践者周弘在教育聋女周婷婷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发展的理论。”并把“赏识教育”与德国的神童之父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相比拟,甚至说比卡尔·威特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人说:“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双丰 《现代家教》2003,(10):15-16
九岁孩子出书。出的书不光在国内畅销,国外都竞相购买其版权。于是,这个叫边金阳(笔名阳阳)的孩子被称为神童、天才……他的《时光魔琴》被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请看——  相似文献   

16.
威特 《教育》2015,(2):8
出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使用德语、法语等六国语言: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讲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本书详细地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  相似文献   

17.
艺术欣赏     
约翰·艾瓦瑞特·米雷斯(1829-1896)约翰·艾瓦瑞特·米雷斯从小就是艺术神童,11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17岁在那里展出作品,他在皇家艺术学院结识了亨特和罗塞蒂,和他们共同发起了拉斐尔前派运动。  相似文献   

18.
我从来不希望小斯宾塞成为一个天才和神童,但他比所有的神童和天才成就都大,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幸福完满的人生。——赫 斯宾塞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这扇天窗什么时候打开合适呢?现在,大多数中国的父母已经知道,4岁之前是幼儿智力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可是大多数父母是在孩子2岁之后才开始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么,2岁之前呢?1岁之前呢?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要“受教育”吗? 在距今190年前,一位居住在德国偏僻乡村名叫卡尔·威特的牧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秘密——零岁教育的秘密。这里所说的“零岁教育”是指对不满一岁孩子的教育。卡尔·威特同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结了婚,  相似文献   

20.
这里,想从幼儿心理学观点出发,和年轻的父母们谈谈让年幼的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好的可能性的问题。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由于他父亲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早期教育, 幼年时期便有了惊人的表现。至八、九岁时,已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