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重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TIMPs)不平衡引起。文章从MMP-9/TIMP-1失衡与COPD气道重塑以及中医药对MMP-9、TIMP-1影响进行阐述,认为中医药治疗可调节MMP-9/TIMP-1的平衡,为临床治疗COPD气道重塑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胡晓玲  陈斯宁  陆珏 《大众科技》2023,(1):123-126+1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作为一种重要炎性蛋白酶,它能消化、水解细胞外基质和上皮连接结构,损害气道上皮完整性、损伤肺组织,在该病的演变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与探讨,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用药提供新视野及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COPD)是一组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1]。中医学将其归为"咳嗽""喘证""肺胀""痰饮"等范畴,通过运用整体的辨证思维和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干预以及个体化治疗的方式显示出了中医药在COPD治疗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根据临床表现,该疾病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属中医学的"喘证""哮证""咳嗽"范畴。近年来,西医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可,而在治疗COPD稳定期呈现诸多副作用,远期疗效综合评估不满意。中医治疗COPD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其疗效调查问卷满意度远远大于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集整理并总结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文献资料并形成论文。方法:利用文献检索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总结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及近几年来该法在COPD中的应用。结论:所整理的文献资料具有实用价值,为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治疗COPD稳定期的中医临床相关研究文献,对COPD稳定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做出总结。结果:COPD稳定期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肺反复感受外邪,久病肺虚,继而影响脾、肾二脏,出现气滞、血瘀、痰凝。治疗上以调补肺脾肾三脏,兼以祛痰化瘀、结合中医外治。结论: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具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虽然痛被用来描述所有真正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用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但实际上痛有两种:第一种是伤害性痛,这种痛是生理性的,与伤害性刺激有关,第二种是临床痛,它有急性与慢性之别。急性痛源于软组织损伤和炎症,具有生物学意义,慢性痛是由神经病理改变所引起的持续性感觉异常,难于治疗。很多分子可能在伤害性痛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如经典神经递质、神经肽、质子和三磷酸腺苷等。然而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酶、神经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初级感觉神经细胞的新的细胞表现型可能与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发生慢性痛的起因有关。这些结果有力地提示,慢性痛具有有别于伤害性痛和急性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慢性痛研究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们对痛机制有新认识,而且将为治疗慢性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在规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氧疗方式是否可延缓COPD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关注的热点领域,临床上分别从痰热郁肺、痰浊壅肺、血瘀、肺肾气虚、脾气虚、阳虚水泛等证型上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较多研究者在利用中医辨证或是在西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和严重程度,延缓肺功能的减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副作用小。现将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英国曼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研究发现,小鼠肺组织的抗氧化防御通路会因生物钟机制影响而有节律地开启或关闭,利用这一节律,或可有效提高慢性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它影响着大约85%的青少年,在脸、背部和胸部等部位最突出。尽管痤疮被认为是一种青少年疾病,但现在看来痤疮发生的年龄越来越小。酒渣鼻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短暂或持续的面部红斑,炎症性丘疹和脓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痤疮和酒渣鼻均是一个多因素的病理过程,目前对它的机理的研究还不完善。皮脂的产生和增加、角化细胞过度增生、炎症以及细菌在痤疮上的增殖都被认为是痤疮的潜在疾病机制,而酒渣鼻的多因子病理学被认为包括血管活性和神经皮肤机制。过去十年中,在痤疮和酒渣鼻治疗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疾病机制和流行病学,以及新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发展。文章对目前关于痤疮和酒渣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最新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以及调控机制不同路径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研究可能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日常饮食也变得越来越不规律,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等现象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随之而来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胃溃疡就是其中一种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溃疡病的加重或痊愈,与饮食是否得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调养就显得更为重要。除了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外,在饮食调理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PH的恶性程度极高,可导致肺动脉血管重构,其结果使PH患者最终右心衰竭而死亡。导致PH机制很多,包括离子通道改变、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失衡、炎症及基因变化等。本文对于PH形成的论述将从肺动脉收缩与舒张、动脉重构及炎症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社会、环境、老年化及生活压力等影响,发病率总体有上升趋势传。传统治疗便秘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及停药后病情的反复。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于防治便秘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将通过阐述便秘患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及中药干预的现状,为治疗便秘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15)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后分泌的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蛋白酶,与多种生理过程和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是细胞衰老的特征。SASP与干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有关。对SASP与细胞衰老关系的探究,有助于了解细胞衰老多种生理过程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25例是鼻导管吸氧 药物治疗。治疗组25例,即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机械通气在近期内或急性期内对降低PaCO2优于鼻导管给氧方式(P<0.05),远期时效果无显著差异;在提高PaO2、改善组织缺氧方面,无论近期或远期效果,无创机械通气均优于鼻导管吸氧(P<0.05)。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属于一类病程长、发病率高、预后不佳的慢性疾病,睡眠障碍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上因西医镇静类药物的诸多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许多患者更倾向于寻求中医药治疗。文章主要从CKD睡眠障碍现状、中医病因病机两方面简述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中医的发生机制等,并简要总结近年来CKD睡眠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旨在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中医药治疗CKD睡眠障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炎,中医称为五十肩、漏肩风、凝肩、冻结肩等。肩周炎不是单独疾病,而是肩关节周围肌腱、肌肉、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长期形成的慢性炎症、粘连可以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体征。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以50~70岁中老年人发病率最高,肩周炎是一种具有自愈性的疾病,但其病程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痰阻气道,邪雍于肺.肺失宣降而发本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的喘气,呼气性的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征。近几年,笔者运用由张必清教授发明的奇经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临床疗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松  戴鹏飞 《科技风》2015,(7):206+218
真菌性角膜炎已被公认为眼科疾病中致盲率较高的疾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手段及防治该病,临床医生需要对该病发病机制及现有治疗方式进行深入了解,以后的临床工作提高更多的思路。本文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真菌毒力、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发病机制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