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2.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由此我想到编辑联系通讯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4.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相对于新闻记者,通讯员又具有其独特性,这有点像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因为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最佳时机,寻找最好的角度给新闻单位传出高质量的好球,即来写出具有自我独特性的新闻稿件。敏锐的新闻思维所谓新闻思维,应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我是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报道的通讯员。记得去年春季的一个早上,我一出门就发现停在院里的汽车表面有层泥点,这一异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沙尘暴在济南市民的眼里还是比较陌生的现象,我觉得这是个…  相似文献   

6.
他去了。四十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他留下了上千篇已见报的新闻报道。他姓张,名子龙。参过军,教过书,临终前是西北冶金修配铸造厂保卫科干部。熟悉他的人,都直呼其名。我1979年到宝鸡县人民广播站工作,就知道这个名字,听说他是个很出色的业余通讯员,一年上稿百余篇。1979年9月,县上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我想见他,特地给他发了通知。可是,别人都来了,就是没见到他。莫非他嫌档次太低?午饭后,我正和省上新闻单位来讲课的老师闲谈,一位头额略谢顶,操陕北口音的人推门进来,自我介绍说:“我叫张子龙。  相似文献   

7.
我认识刘陈德,纯属偶然。去年4月19日下午,北京市染织工业公司宣传部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和朱丽珍部长去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楞是把理论部副主任刘陈德给拽来了。他讲采访经验,一连讲了4个多小时,许多通讯员还没听过瘾。5月6日下午,我专程去杂志社采访刘陈德,他却同时约了6个人,轮番道歉、接待,而我被他一次次地“晾”在办公室,最后没“辙”了,我只好借了两本《支部  相似文献   

8.
勿忘知音和挚友———通讯员星海我是从通讯员走进新闻单位的,所以对通讯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一份份通讯员来稿,我总要提醒自己一定要慎重处理;对通讯员来访,也总要让他们满意而归。可是,我也看到,近年来在新闻单位普遍存在忽视通讯员的现象。有些宣传部门和新...  相似文献   

9.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0.
湖北云梦县通讯员陈保忠,先后获得全国首届通讯员好新闻和全国农民报系统1986年度好新闻两个一等奖,他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我觉得,这位通讯员的经验是宝贵的,对  相似文献   

11.
持之以恒的足迹─—农民通讯员徐恒足印象记金陵客早就想到滨海去看看徐恒足。去年底我到盐城开会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天下着小雨,我放弃了原订到射阳参观滩涂风光的计划,悄悄地跟着徐恒足乘了2小时汽车到了滨海县城。我真想去看看他的家,看看他在近几年内在中央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经济学”非“经济新闻学”,说的是新闻圈内以记者或通讯员名义出现,靠吃广告提成或写有偿新闻而衍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前不久,一县通讯员来,落座寒暄,突然,他神色黯然:“去年赔了。”“搞新闻何来赔赚之说?”看我不解,他忙从衣袋里掏出准备递交上级领导的申请补助报告。因该通讯员所在单位属条条统管,为鼓励通讯员多宣传本单位,树立良好形象,这个行业自上而下制定了不少奖励政策,发表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奖励多少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在清理亲朋好友的来信中,发现了好几封报社通讯员给我的来信。看过后颇有感触,也使我回忆起多年来从事编辑工作中和通讯员交往的一些片断。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到有的农村通讯员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地太小,没啥可写。”我觉得,农村通讯员写稿的确有许多困难,坦只要肯吃苦、勤钻研,是能够出成绩的。我自己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去年仅半年多时间,我就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发表了14篇报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讯员只要多听、多想、多跑,便大有东西可写。一次我去县城办事,满街人都在议论今天县上开的英模报告会上,本县一位税收同志获全国劳模,说他为收一元钱税在纳税人门口坐等了8个小时,人们发出喷喷的赞叹声。我决心去采访他。那天下着大雨,地里活干不成。我约了另…  相似文献   

15.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16.
确切地说,当我接到通讯员证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欢悦,想着三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路,得感谢那位不知名的编辑,如果没有他的那句话,我不可能得到这张通讯员证。三年前的一天下午,当我拿着被揉得皱巴巴的稿件,第一次胆怯地踏人一家广播站的时候,编辑室里正有两个人在谈话,  相似文献   

17.
我是人大宣传战线上的一名通讯员,三年来共在新闻媒体发稿300余篇,连续两年被《人民代表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自己从事人大宣传工作的实践,谈一些浮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鹿邑县通讯员队伍中,有一位善写批评稿的业余通讯员,连续3年来,被县委宣传部、县电台评为模范通讯员,他就是鹿邑县橡胶厂青年工人张爱友。有人说过,大多通讯员写稿好比喜鹊,报喜不报忧。原因是报喜当然则皆大欢喜,报忧(含批评稿),总会有人一触即跳,适当时被“报”单位可能还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故一些通讯员对于批评稿总是退避三舍。不过,张爱友同志说得好:“写批评稿,有利于报刊、电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也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握好手中的笔是每个通讯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只要事实准确,是顶蚂蜂窝也得捅捅,管他蛰人不蛰人。”  相似文献   

19.
在电台做编辑工作,常碰上这样的遗憾事:有些通讯员来县站送的稿份量比较重,完全可以在省,市新闻单位打响,但他们没有及时向上投,结果外地类似的稿件却被播出或见报了。问其原因,通讯员不好意思地说:“我觉着不中,还是县站保险。”一个月前,我县(叶县)水寨乡一名通讯员写了一篇听众来信,反映农民急盼科技书刊下乡,很有针对性,但他没向上投稿。不几天,农民日报出现了类似的读者来信。我很为他惋惜。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11)
报纸期刊勿忘挚友文/星海一我是从通讯员的台阶上跻身到了新闻队伍中的。因为有了这种艰难跋涉的历程,使我对这个平凡的通讯员颇有感情,以至形成情结……现在,每当我面对着一篇篇通讯员的来稿,提醒自己要慎重处理好每一篇稿件;当我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来访的通讯员,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