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源。“合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和谐育人,合作成长,学本课堂,生本教育理念,是教育本源回归的尝试。创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的“三主”理论,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近年来,江阴市第二实小在“引领孩子创造幸福”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打造“幸福教育”品牌,通过设计并实施细节化的幸福教育,还原教育的本源,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全国数学教育哲学暨数学教育高层论坛于2016年4月15-17日在南京召开,论坛聚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专题研究”两大主题,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近二百名学者参会.会议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心理与教学”和“数学课程与教学”3个专题展开研讨,会议报告立足数学教育的本源性问题,视角开阔、论意前瞻.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必然选择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界限,赋予教育以全新的观念。1.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教育的本源是人类特有的遗传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阶段为人类培养了一代代英才的同时,一直偏离教育的本源,使大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教育对象由英才转向大众,增加了人人受教育均等的机会,这就大大加速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育很复杂,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却未必都实在。因此,不理解的素质教育、有误解的素质教育、真理解的实践着的素质教育也就并存不悖。如此说来,素质教育似乎就是“必要的乌托邦”了。这里的“必要”很有些主观随意性,其实质也就模棱两可,因为“乌托邦”毕竟是理想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和理想的,就其发展的现实趋向来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是由于它虽然就在“现实中”,却还不是普遍现实,所以说它是必然的“乌托邦”。素质教育是以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是它的实质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它的形式载体。汉语中的本源意义上…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新教育实验’2003年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讨论与观摩教学,与会人员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行动有了比较深刻而形象的认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与主持者,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2001年朱永新出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2002年,朱永新和李镇西等人一起,开始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新教育实验”。据介绍,“新教育实验”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目标,核心理念是“为…  相似文献   

8.
“视角”是教育写作的立论之根。视角不同,获取的信息、形成的认知与行动便不同。教育写作者需从教育理性出发,以极具专业内涵的教师视角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视角思考各类教育教学问题,以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视角和指向未来生活价值的未来视角探求教育教学的本源与规律。“四大视角”的价值,只在于梳理思想,寻找教育教学的最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书匠”是教育者今天依然必须追求的梦想与极致,而流行于教育阵地多年的理念“不做教书匠”,致使教育圈内出现不为、难为、假为甚至乱为等诸多乱象.文章从“不做教书匠”是否片面解读了“教书匠”的内涵、是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能把“教化”的责任落到实处、是否可使教学研究产生应有的作用等视角发出理性追问,探究问题本源,审视教育现状;同时,澄清事理,还原真相,促使教育者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青少年如何善用“生命”,怎样更好地“生活”和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外教育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相应生存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归,也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亟待探索研究并予科学实施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