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词语的交际 ,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非语言行为形式众多 ,内容丰富 ,地域性强 ,民族文化背景制约着非语言行为的内涵。非语言行为既有先天本能性 ,又有后天习得性 ;既有自觉性 ,又有不自觉性 ;既有确切含义的 ,也有示意模糊的 ;既有语境敏感性、多义性 ,又有同义性和反义性。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各种环境,它包括上下文语境、语体语境、社会语境、主体语境等。语境对语言运用既有便利作用,又有制约作用。言语交际时.应努力适应各种语境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言语行为。以便更好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非言语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民族性和多义性,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有必要了解语境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语境;语境有助于非言语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语境信息是制和影响言语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接受对表达话语中的省略成分和潜在信息,要达到表层和深层的完全理解,都不能不依赖语境信息去补足。在补足理解的过程中,语言语境利用语言要素,把省略成分内部信息的提示线索,扩展成丰富的语用信息,非语言语境外延很广,它们往往只有一部分对省略成分起着补足作用;潜在信息是潜藏于编码形式之内或之外的信息,有时它可以通过语言语境去传递和补足,有时,它又必须通过语言编码形式同非语言语境的联系才能理解。语言语境对话语的补足呈现出单一性、局部性、言辞性等特点,非语言语境则具有丰富性、多层性、可变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交际体系。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特征是具有社会性或文化性。而语用学关于语境和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出语言交际中的话语含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一定遵守语言的用法规则。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更要根据交际时的具体文化语境,充分理解话语的语力,得体地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6.
非语言文化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其中包含交谈者的行为特征、性格及潜在意愿等信息,它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反映。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国家的非语言文化交际各具特色。中俄两国在非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似点,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本文对中俄两国非语言文化交际进行对比。阐述两国非语言文化交际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和非语言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很大程度都要借助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我们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  相似文献   

8.
从语境对语言所产生的作用看,语境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不同。显性语境的作用是:(1)直接传递信息;(2)引导人们准确理解语义;(3)检验话语的合格性;(4)及时反馈信息;(5)随时调节语境气氛。隐性语境的作用是;(1)间接地表现言外之义;(2)影响交际对语言的选择和调节;(3)影响语言形式的特点:(4)影响语言的风格;(5)影响语言的交际效果。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显性语境可以把握隐性语境义,依据隐性语境义可以了解显性语境义。  相似文献   

9.
副语言——一种非言语交际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章从声学语音学、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副语言交际所具有的特殊性、简洁性、幽默性、模糊性含意特征及其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使用词语的交际(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usde of words)或交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具体地讲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非语言行为或单独使用或与语言行为相伴而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有声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无声语言)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据文字符号系统,通过声觉表情达意;后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传递信息,“它们似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无声的态势语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美国著名的人际沟通学专家凯伦.·威尔逊认为,“在人际沟通中,属于语言行为的仅占全部传播行为的7%,属于非语言行为和超语言手段的占93%。一可见,态势语同有声语言相比,显得更为广泛、含蓄而富有弹性。近些年来,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指不使用词语的交际 (communi cationwithouttheuseofwords)或者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 ,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具体地讲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非语言行为或单独使用或与语言行为相伴而发生。从人类社会行为来看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构成了人类进行交际的两个重要途径。语言是人类各民族特有的受规则支配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属于人类传递或交换过程中使用的代码。同样 ,人类的体态语言也是…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和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和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14.
马冬 《教育探索》2005,(9):76-78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又研究听话人时发活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语言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语言的过程.语用学认为.话语不仅表达了说话人一定的意见、而且完成了一种行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一定的言而有信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把话语汇同说话人的意图联系起来,从一个方面指出了话语之所以含有不同语用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隐约式非语言语境是交际主体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一些比较隐蔽的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比如社会环境、心理文化环境。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话语的理解过程更是离不开语境。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要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话语与语境结合来进行。隐约式非语言语境作为语境的一部分,对话语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交际中,人们除了用语言传递信息,非语言行为同样举足轻重。沉默,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在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在高语境文化中,沉默往往赋予积极的意味,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低语境文化中,沉默常蕴涵消极的意味,是缺乏沟通的表现。这种差异可以从不同的文化环境、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方面分析原因,以探求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从而有助于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同民族人,很难察觉到相互交际方式的差异。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会因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valuesandbehavioralpatterns)而敏锐地感到差异所在。所以在外语教学中,人们从注重语言形式逐渐转向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重视在交际中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各种语境因素。跨文化交际中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也是衡量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语境语境属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范畴。所谓语境,即特定语言形式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  相似文献   

18.
论副语言交际特征及其文化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副语言——一种非言语交际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声学语音学、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副语言交际所具有的特殊性、简洁性、幽默性、模糊性含意特征及其文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其中非语言语境由影响言语交际的主、客观因素构成,有助于确定言语语义信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述非语言语境与言语选择的关系,认为: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中,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受相应的语言规则的制约;非语言语境因素制约和解释着交际者的言语选择,而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则反映出交际的主客观语境特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语境的各功能常常相互交叉地发挥着作用,并且构成非语言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同样互相交织,共同影响着言语选择。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焦虑来自于教师、学生,也来自于非语言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冲突和失误的语言挫折、学生自我效能感匮乏的语言无助、伴随心理安全丧失的语言终止。语言焦虑产生于语言信息的动态流之中,策略失当与情绪激发是目标性成因,非语言行为的诱发是情境性成因,学生求助心理的转化是心理性成因。减少语言焦虑需要提升教师的语言策略水平与应对语言挫折的能力;降低师生语言输出压力,以多模态话语环境构建来促进课堂合作性学习的语言共建;增进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仁德情感,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