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教“云”这个字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们,谁认识这个字啊?”学生摇头,于是老师启发一学生说:“你的头上是什么?”学生用手摸了摸头上说:“帽子。”“帽子上面呢?”“楼板。”“楼板上面呢?”“楼顶。”“楼顶上面呢?”“天空。”“天空里面呢?”“太阳。”“还有呢?”“月亮。”“再有呢?”“星星。”“还有什么东西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飞机。”“不是金属做的。”“小鸟。”“也不是动物。”“空气。”跟空气差不多儿。”学生:“……”老师冒汗了,学生也冒汗了…  相似文献   

2.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的中学学生难教,课堂上常常是设问(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呢?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长大了。不愿意回答问题,还是另有原因?笔者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老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秀的学生每节课都被点起来回答,觉得没意思,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 教师问:“你们头上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头上是天花板。” 教师又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 学生答:“椽子。” “椽子上面呢?”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文章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水平部分语文教师总感叹作文教学“越教越难”。难在哪呢?笔者认为难就难在其自身缺乏写作“内功”,甚至不谙为文之道;难就难在作文教学思路狭窄,受制于条条框框;难就难在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眼光。还有些教师总埋怨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会“用独特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感受”,尤其对作文不感兴趣。但这些症结的由来,怎能与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没有关系呢?与其埋怨学生,不如从自身找找原因更客观些。教师要求学生多读书,而…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学”的问题。传统模式的教学大大遏制学生的创新潜能。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对话,但如何进行师生对话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长方形的认识》。教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你们看,这个黑板是一个长方形。那末,教室的地面呢。教室顶上的天花板呢?”学生回答都是长方形。这样,教师就以为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了,接下来,布置学生看课本、读结语、做题目……剩下最后一点教学时间,教师进行小结性提问:“什么叫做长方形?”结果学生仍然回答:黑板面是长方形,地板面是长方形,天花板也是长方形。  相似文献   

7.
所谓“曲问”,即教师灵活设问,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的思路拐个弯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故意误问式。所谓故意误问,即教师突破常规,故意出错,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心理矛盾。这种提问,具有较强的迷惑色彩。教《愚公移山》时,如何使学生快而牢地掌握“孀妻”、“遗男”这两个生词呢?若直问就是:“孀妻”、“遗男”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这种方式紧贴字面发问,直来直去,答案可从注释中直接提取,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假如故意误问:这个小孩去移山,他的爸爸会同意吗?如此一问,就把释读“孀妻”、“遗男”语义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师:(出示仿唐三彩马,提问)“三彩”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三彩”是指三种基本颜色;“三”是多的意思。 教师: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在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那么,唐三彩在唐代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学生:艺术品;随葬品。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成:关注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 (一)语文课教什么,取决于具体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出现的问题对一篇课文进行教学,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因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而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和“学习点”非常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都可以选择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那究竟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点呢?这种选择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呢?如果没有标准,教师又凭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前,德育课教学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境地。虽然各高校每年都开设德育课,但从教师和学生的反应来看,其教学效果整体来说收效甚微。使德育课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其出路又在哪里呢?本文愿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浅见,以期推动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谈起初中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总觉得难教,负担重,效果不尽如人意。能不能探寻一种既能够调动学生(尤其是素质低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扎实地培养其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呢?当我们了解到广东省顺德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教学法”(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3.
怎样教“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文/吴征宇一、复习铺垫,打好基础1教师演示。教师逐一交替出示小鸡、小鸭图片(如下图),提问:“是小鸡的只数多还是小鸭的只数多?”学生回答“同样多”后,教师拿走2张小鸭图片,继续提问:“这时小鸡和小鸭的只数相比,还...  相似文献   

14.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相似文献   

15.
快乐岛     
认字父亲教儿子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就问他:“你头顶上是什么?”儿子想了想说:“头发。”“头发上面呢?”“屋顶。”“屋顶上面呢?”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从“教”走向“学”,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建构中,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凸显,师生共同走向学习中心课堂的建构。如何走向学习中心呢?如何让教师的“教”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推动着学生学习的进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会改变单向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的课堂提问。教师应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明白教师的“教”仅仅就是起着关键处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学习导向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黄瑞夷 《贵州教育》2011,(16):34+36-34,36
都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很多教师都在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会提问上下了大功夫,但是,真正学会提问的学生并不多。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学不当、引导不利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就没有(或很少)对怎么提问进行过深思,又怎么能培养出会提问的学生呢?说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我听过大江南北的许多教...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四度”刘北荣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目前这一方法似有滥用之势。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提问应注意如下“四度”:一、难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9.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20.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