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被称为加拿大联邦统一的基石,每英尺铁路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华工用生命和血泪修建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为加拿大创造了大量赋税和财富。然而铁路建成之日,却是加拿大排华之日,也是华工悲惨命运的开端。从人头税到排华法案,在加华人的尊严一直被践踏。经过多年抗争,排华法案被废除,2006年6月二十二日,加拿大联邦总理哈珀就"人头税"问题向全加华人正式道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成本问题,安德东克招募了大量华工。尽管中国劳工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打通了洛基山脉的崇山峻岭,将横跨加拿大的大铁路铺到了太平洋边上,可是他们的一切却被轻轻抹杀,只留下铁路沿线的华工墓地和一位无名诗人的诗句:"为修路而死"。  相似文献   

3.
屈辱百年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加拿大排华之日,是华工悲惨命运的开端。经过多年抗争,随着华人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上的提高,历届联邦政府对平反"人头税"的态度经历了从不与理睬,到虚与委蛇,再到积极处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903年,总部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金山土著劳工协会(WNLA)指派罗斯·斯金纳作为代表,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和远东地区,了解金山矿区获得亚洲劳工的前景,并调查(1)中国劳工受雇于兰德矿山的合同条件;(2)获得此类劳动力的可能性;(3)补充当前供应不足的卡菲尔劳工的适宜性。罗斯·斯金纳于1903年9月22日提交了报告。报告内容广泛,兼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华工概况,为研究南非华工以及20世纪初世界华工状况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虽然部分内容显示了报告者的种族偏见,但报告整体上基于实地考察,借助英国外交人员和公司提供的信息形成,信息量丰富。下文是该报告的节译,整理翻译自南非国家档案馆,卷宗编号FLD-131-20。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神话原型理论,并且分析了该理论在加拿大华裔作家余兆昌短篇小说《鬼魂列车》中的运用。原型的运用使得读者可以从多视角多角度来阅读小说,通过小说一直被剥夺了声音的华工们获得了历史发言权,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华工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的对比批评。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3):139-142
华工是华侨的重要组成成分,"9.18"事变前,华人入朝鲜谋生人数见长,华工也进入朝鲜各个行业当中,对朝鲜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依据相关的朝鲜华工调查资料,从职业构成、待遇及政治地位等方面对朝鲜华工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以此来说明朝鲜华工的现实生存环境以及他们为朝鲜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出国做劳务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从1785年8名中国海员随“柏拉斯”号商船到美国的巴尔的摩港,到1847年大批华工赴古巴直至美国旧金山发现铜矿,数以万计的华工前往“淘金”,便开始了华工海外谋生的历史,那时华工的海外经历无不充满了血泪,正如作家夏衍所写:每一根铁路枕木,就是一具华工的尸骨!  相似文献   

9.
华工问题是晚清中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秘鲁早期积极从中国引进华工,但到了20世纪初,秘鲁采取一系列措施排斥华工、华侨。1909年,伍廷芳奉命赴秘交涉秘鲁排华事宜,经过多次会谈,伍廷芳以自禁华工的代价,换取了对方废除排华苛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工、华侨的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后期华工因本国的生存环境恶化需向外寻求养家途径,而美国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因此部分华工到美国谋生。这些华工来源以广东为主,与在美国的华人会馆关系密切。虽然华工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但他们却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但因其数量极少,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势更加颓败,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华工在美国西部经济开发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工问题既是美国华侨史也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华工问题置于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在广度和深度上获得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从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近代旅美华工在美国西部早期经济开发中的历史性活动,对旅美华工在美国西部矿藏资源开发、土地资源整治以及横贯北美大陆铁路干线建设过程中的巨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华工的劳动对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最后30年的历史性起飞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还论及美国太平洋航运业同华工移美热潮二者间的渊源关系,从而在更广泛的角度上探讨了华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在过去晚清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弘扬民族意识的作用,成为记录华工反美运动的史料;现在,它是我们追溯美华文学文化身份和创作模式的源头所在.通过对早期华工旅美过程的描写,以及对华工形象的塑造,<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无疑开创了"唐人街写作"的先河;它兼有文献性和文学性的叙述也成为华工形象从歪曲走向辩证的根据,成为当代西方作家和美华文学不断开掘的话题.以往它只有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中略带提及,但放置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补充现代文学反帝这一主题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府对华工的政策经历了由严禁到主动保护的过程。保护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制定相关章程,从根源上保护华工出国的自愿性;二是通过在招工国设置领事、与招工国签订条约等方式对华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华工输入澳洲兴起于19世纪40—50年代。对此,史学界一般没有争议。但关于首批华工抵达澳洲的具体年代与日期,中外华人移民史学者却有不同观点。本文在考察了华工赴澳的国内外背景后,运用在澳大利亚从事中澳关系史研究时发现的新资料,对首批华工入澳的具体时间和不同观点进行了辨析与论证,从而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速览     
◇表情◇2012年12月3日,由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理工科专场招聘会在华工举行,230多家单位提供近6000个岗位,尽管当天细雨连绵,仍有近2万学生撑着雨伞到华工"揾"工。在冷雨中,华工还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们提供了姜汤。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抓走了大批华工。在天津抓骗华工的机构,最早是在日租界福岛街(今多伦道)靠河沿处的“大东公司”。这个公司在日本总领事馆和驻屯军司令部的支持下,专门进行这一罪恶勾当。他们用诱骗与绑架等手段抓捕华工。在河东地道口,常有强行绑架之事。地道外的旅店,有的就是他们诱捕投宿平民的陷井,南开体育场和南市原大舞台那个地方,都曾做为华工的临时食宿场所。据储运公司老工人回忆,当年日寇仅在十一经路码头就抓走华工369人。据不完全统计,从“七七”事变到1942年7月,在天津被抓的华工有五万余人。从1942年到1945年,日寇抓华工最多,在华北各地抓捕的青壮年也运到天津集中,再转运到东北或日本,仅在1942年头七个月就达七十余万人。  相似文献   

18.
1815-1821年,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后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与岛上的华人苦力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本文介绍这些华工的来历及其在拿破仑身边的劳动和生活点滴。并在汇集不同回忆录等历史资料的同时,展示拿破仑与华工的交往和对华工抱有的同情态度,以及普通华人给法国人留下的中国印象。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华工的历史,是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此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启发了人们的思考。但是,我感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地研讨。本文拟就美国的华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如华工往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最初到美国是否受欢迎、如何看待《蒲安臣条约》与《中美续修条约》、美国的华工遭歧视和排挤的原因、旅美华工与祖国、家乡的关系等问题概略地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外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6):5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洋通过《北京条约》的签订而变得合法。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续定招工章程条约》。招工出洋,涉及有三个角色:中国官员、华工自身及外国领事官,而招工章程需要处理的是被雇华工出国前及出国后的这种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