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加深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是在当时中国语境下的必然逻辑和最终结果。它不仅有建国初期特定的民族语境,还有国内外局势的革命语境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建设语境。此外,包括意识形态统一过程中的文化语境。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政治认同过程发生的重要思想事件,需要将其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语境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艳飞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25-31,4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改造方针,通过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从最初实行"全包下"的政策,到初期的理论学习、"知识分子洗澡"、"人人过关"思想改造运动、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的全面改造运动,造就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一改造过程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外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态度不一,但大量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在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阻挠下,海外知识分子顶住重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显示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结。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构成了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爱国情结的基本元素。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祖国的举动和爱国情结,对于现实中国极具弘扬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起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九三学社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重点通过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思想批判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这次思想改造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均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为马克思主义高校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平稳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兴建新教育奠定其政治基础;普遍建立中共对高校领导体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设立马列主义课程、培养提高课程师资为其开辟主渠道;开展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兴起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尚在美、英、法、日等国的中国留学生有7000余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学有专长、心怀报国之志。1950年代,约有2000名中国留学生冲破阻力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科技、文教事业的建设,形成了新中国留学史上大规模的归国潮。这一事实充分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其爱国精神值得后来人关注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党派荟萃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担负着协助中共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重任.1950年3月各民主党派学习座谈会的成立开启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遣运动.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帮手,以其榜样作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经过新中国初期的思想改造,民主党派不仅在政治上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建立起了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92页:“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  相似文献   

9.
翟博 《宁夏教育》2009,(10):I0001-I0001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的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同样骄人1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达到1463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3万人增加了16倍。同时,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快速提升,从1978年的不足50%快速提升到90%中小学生而辛勤忙碌,呕,托起了祖国教育的大厦!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河南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河南教育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在着手建立人民教育体系过程中 ,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诸方面进行了改革 ;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努力扩大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八次中学思政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中学思政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大跃进"到"文革"时期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凸显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品质的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不同时期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当时社会形势与发展所决定,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必定对时代要求予以回应.中学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要顺应时代,也应超越时代;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也应着眼培育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的发动和开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对“三反”运动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探析,进而为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绛是中国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杨绛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造运动。这些因素使得杨绛作品表现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于之前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政治的深度关注、积极批判或直接介入,而是温婉、平和中表现出浓厚博大的社会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4.
老舍终其一生都具有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的产生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以及所处的时代语境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前,老舍小说英雄形象塑造的嬗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旅英时期着重塑造市民英雄形象、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归国初期着重塑造悲剧英雄形象,抗战时期着重塑造抗日英雄形象。老舍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是其自身英雄崇拜情结的投射,又寄寓着其不同阶段对中国现代化方案的构想。以时间为轴对这一历史时期老舍笔下的英雄形象谱系进行梳理,能够从中窥见老舍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应该走向何方这一重大命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城市及国家机关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严格入党标准与党员教育,持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净化党员干部队伍,厚植党的基层执政根基,在建设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实践,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其中分配标准是关键。不同的分配标准,决定了不同人群的现实处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招生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标准,到教育“革命”时期政治标准被突出强调,“文革”后学术标准被重新确立,进而到当前经济实力成为影响机会分配的重要因素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委领导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制度以及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也是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度成果。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把握其规律,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时期,高校建立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并紧密结合社会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注重引导与启发,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给以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李达作为新中国最早任命的大学校长之一,在主政湖南大学期间,针对湖大知识分子存在的思想问题,开展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改造、“亲美”“崇美”思想的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和旧思想的改造。在湖大知识分子中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地推动了湖南大学的民主化改革,同时也为新中国各条战线充实了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延续此前评价的基础上都陆续有了新的正式的定性和宣传。新的革命符号的建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苏区时期已经被确定为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南昌起义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一个重新评价和定位的过程,反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新的时期,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南昌起义的经验和教训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总结。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南昌起义的革命叙事框架以及基本定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了确立,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