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含糊 模糊 [含糊]不明确,模棱两可。例:这件事你要明确表态,不能含糊。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例:相隔十多年了,我对他的印象已很模糊。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运用角度和实例出发,探讨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简述模糊语言的几个重要分支,分析数字模糊及几种相关用法,可对模糊和含糊的区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语义含糊是语言诸多层次模糊现象中的一种。文章通过对诸如模糊、笼统、两可、含混等现象的阐释与分析,就英语中的语义含糊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詹英 《培训与研究》2006,23(6):42-45
自然语言的概念是模糊的,其界限不是一刀切的。近年来,人们开始把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结合起来,对一些模糊语言现象进行语用分析。而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用含糊的研究对象。语用含糊指语言运用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可能性、模棱两可和笼统。本文就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者何自然关于语用含糊的论述开启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多年来学术界也不乏对语用模糊和语义模糊的对比研究。本文在俞东明,李秋梅,林波等学者基础上,旨在对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及它们的区分方法作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如何对待语用含糊,指出语用含糊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甚至当今的翻译理论我们也必须用模糊的眼光去审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语用模糊 尽管学术界对语言模糊现象有着诸如Fuzziness,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和Ambivalence等术语上的纷争和概念上的区分,国内对“语用模糊”概念的提法却只有两派。一派是从Kempson的Vagueness发展而来的何自然的“含糊”说,何自然认为“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如何对待语用含糊,指出语用含糊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提出对于当今的翻译理论应当用模糊的眼光去审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如何对待语用含糊,指出语用含糊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甚至当今的翻译理论我们也必须用模糊的眼光去审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修辞是语言手段之一 ,自然在说话和写作时运用它也有不精确的、含糊的一面 ,这种不精确的、含糊的一面也就是修辞的模糊性。修辞的模糊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利用修辞模糊性可搜寻最准确的词语表达意义 ,也可对事物进行类比 ,而利用内部形式的模糊 ,还能产生新词根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词语在公文写作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不恰当地使用模糊词语给公文的执行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可能成为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正确使用模糊词语必须处理好模糊与精确、含糊、歧义、概括的关系,把握好模糊词语的模糊度,避免滥用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具有精确性又有模糊性。人们总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运用语言的这两种特性。模糊语言现象是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任何语言、任何语体中人们都经常运用它。如果说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是从静态来研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的话,那么对含糊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交际中活的语言进行的动态研究,它涉及到构成语境的各种变动的因素。语用含糊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在不同的场合产生不同的功能。本文主要探讨含糊语言的产生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语用含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手段和交际策略。在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中比较常见。通过使用间接指示语、模糊限制语、低调陈述和间接言语行为等语用含糊策略,发言人顺应了外交活动特殊的交际语境,维护了国家利益,巩固和发展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小梅  雷双娥 《培训与研究》2007,24(5):110-111,F0003
语用模糊是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元语用理论的研究为分析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含糊现象,为探索交际意图提供了依据。文章分析了研究语用模糊与元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语用模糊与语法歧义的对比,探索了语用模糊在社会交往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会话原则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它主要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本文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即它可以使言语更加准确,得体,和适当。但如果使用不当的话,模糊限制语也可能导致语言含糊或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vaguelanguage)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它不同于含糊和歧义,其使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它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模糊语言同精确语言一样,都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语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模糊语言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模糊语言不同于歧义、含糊,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认为模糊词语不等于含糊词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语言表达上也千差万别.在某些场合和情况下要用精确词语,在另一些场合和情况下,又需用模糊词语.文章论述了多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模糊词语,只有正确认识模糊词语,了解其基本功能,才能做到表意明确与得体,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晏 《考试周刊》2008,(21):59-60
在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现象很常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文从"合作原则"与"面子保全论"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并提出了模糊限制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