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性机构,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职责:一是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和健康;二是保护未成年人接受正常的教育;三是保护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护法》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完善立法予以解决,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大了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涉及面更广,规范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新法有四大明显变化:一是条款增加了16条,由56条增加到72条;二是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五项权利的保护;三是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学校责任;四是凸显时代特色,将近年出现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新现象都列入了处罚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未成年残疾人一般是指具有身体、智力、精神或感知等方面残疾的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既提及了对残疾人的权益保护,也提及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宪法和法律对未成年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给予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权益保障制度难以落实往往会成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文章论述了加强权益保护、明确监护职责、规范童工制度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健全刑事立法、推行低监禁和高缓刑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有效挽救罪错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甘孜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且不平衡。在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匮乏、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未成年人生存环境的改善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权益、受教育权益和生存权益。为了更好的维护甘孜藏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加大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的宣传力度、加强农牧区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又是特别需要社会关怀和法律保障的弱势群体。现阶段,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保护是人权理论发展和世界立法的总趋势。对未成年人的立法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进步与否的基本标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等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文章从对未成年人权益法律保护的含义着手,分析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为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一代的茁壮成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伤害甚至不测的消息屡见报端。这使我们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则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社会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加大了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力度;努力构建学校周边环境的立体防范体系;还积极为未成年人开辟更多、更好、更有益的文娱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此,我国产生了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奠定了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分工,确定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本文拟对学校保护工作谈谈粗浅体会。一、学校保护的法律要求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它教育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关乎国家人才培养成效和民族未来。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目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理念、方式,以及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脱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从优化教育理念和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五老”教育队伍的优势、大力开展军警校共建等方式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在社会环境方面,唤起全社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责任感,争取多方支持,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渠道。三方合力的形成,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伦理危机的根源,提出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伦理的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虹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98-100
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有助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在塑造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传媒“娱乐化”趋势的逐渐升温,一些大众传媒业暴力、色情和虚假信息的泛滥,都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正义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考验。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使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媒介的不良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4.
徐东 《宜宾学院学报》2005,5(9):115-117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失误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成因。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设计应遵循前科消灭制度的一般共性和未成年人特殊权益保护的精神。以此为基点,未成年人前科的概念应从广义的角度进行把握;前科消灭的范围不应做人为的限制;前科消灭的方式应将事前消灭与事后消灭相结合、自动消灭与裁判消灭相结合;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应具有绝对的效力。最后,《刑法》第100条应理解为部分前科报告制度,二者之间是彼此配合,不可缺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对未成年人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其目的一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二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三是为了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当学校没有尽到法定义务或学校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政策的主要参照物是成人,对未成年人考虑得不够。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重视不够。本文分析了未成年人问题的成因和保护现状,提出了一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关系,不是监护关系,只有学校未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时才承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明确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损害赔偿问题,加强防范,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自爱是人的基础性美德,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内容,它关涉到对人的生命实体之爱和精神人格之爱.自爱与爱人是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自爱教育既是一种主体参与式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对已对人积极负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修订后的《刑法》的颂布实施为新时期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同时为适应新时势下与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修改后的《刑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维护人民警察的声誉、形象都作出了特别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