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TEM-4自1990年实施以来已有20年之久,该考试命题质量如何?参加考试的考生对该考试的命题有何看法和意见?对此问题进行调研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考试,还有助于促进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文章拟以2010年TEM-4为例,从考生的视角对命题进行调查,以期为改进今后TEM-4试题的命制和促进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达 《现代教学》2010,(1):74-74
区域调研考试一般是由各区教研室为主组织实施的,通常每学年都有稳定的考查对象、实施时间和调研目标。普陀区教研室每学年都会在中学的部分年级组织区域调研考试。为了让调研考试的实施能引领一种正确的评价观与质量观,我们对区域调研考试从命题研究、流程管理、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教育考试,就是要研究教育考试的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教育考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在考试目的、内容、性质、设计、实施、结果的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考试这一社会现象有其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它始终受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律所制约."要使教育考试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适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发挥教育考试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等重要的考试功能,对教育考试进行科学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育考试是考试的一种,所以教育考试与其他考试在分类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从教育考试分类的依据、如何对教育考试进行具体分类两方面来对教育考试的分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很多新材料作文都关注社会现实,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接地气”。例如广州2014年“一模”作文题——对涂鸦校服的看法。广州调研考试作文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还有2013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同学关系和江西卷的“中学生有三怕”,都有这种“接地气”的特点。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题目往往被“吐槽”,被认为题目立意于“贴近学生”却“不好写”,难出优秀作文等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初试和 复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将两项分值加权, 从高分录到低分,一直到录满计划招生名 额为止。对于这种考试录取制度的优劣, 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2003年实行 差额复试以来,人们对复试中的公平,录 取的合理性等问题更为关注。抛开制度层 面的讨论,仅就考试和录取本身而言,通 过调研,笔者以为有两个环节亟需改进和 完善。 复试现场应开放 增加考生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考试与命题是一门科学。一张试卷代表着我们完成教学大纲的程度及培养、选拔人才的目标、规格和方向,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的水平,决不能等闲视之。为此,笔者想从考试原则、考试分类和试卷结构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一、考试原则原国家教委于199...  相似文献   

7.
考试作为一门科学,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其中考试的分类和评价指标至关重要。为了深化考试改革,对此应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正确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一、考试的分类及其依据考试的设计者尤其是教师明确考试的分类及其依据,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科学化程度,有助于把握考试改革的方向。(一)根据考试的功能分类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受到处分影响学位授予的现象,对12所"211"高校学士学位授予与考试作弊处分的规定进行了调研,发现部分高校规定考试作弊不授予学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二者关联的看法,对某一"211"高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提出"一次作弊后,看其后表现;再次作弊,不授学位"的弹性化的柔性学位管理建议。最后列举了美国高校对作弊学生的防范与处理办法,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浙、沪新高考改革方案以及实施情况的相关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对新高考方案"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特,点进行述评,归纳浙、沪两地高中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组织、师资建设、学生指导等方面的困难与对策,并对广东省应对2018年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相关方提出前期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近些年。在取消统一考试的大前提下,有些地区为了监控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了一种“学科调研考试”的评价方式。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有说,调研考试价值大,是非常必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说,调研考试存在的问题多,应该取消这种评价方式。究竟利弊何许。请看以下两位老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对我的弟子们这样讲: 发展自己——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浮沉子实验,通常用来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常为很多老师的教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A为玻璃容器,B为水,C为玻璃瓶浮沉子,D为浮沉子内空气柱,E为橡皮膜,R为玻璃容器内上方被封闭的气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直译·意译·选译-翻译操作模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直译与意译,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两种主要的翻译操作模式。采取直译还是意译,从学术流派的角度,主要是由翻译主体的化立场决定的。以移植、推广异质化为主,则多采取直译;以保护本土化为主,则多采取意译。我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的严复、林纾与鲁讯,分别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模式的优秀代表,其得失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高校国际交往中的翻译,则应从当前我国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现状出发,根据教育外事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不同气氛以及学术化环境和要求,分别采取直译、意译或选择。  相似文献   

14.
浮沉子实验,通常用来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常为很多老师的教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A为玻璃容器,B为水,C为玻璃瓶浮沉子,D为浮沉子内空气柱,E为橡皮膜,R为玻璃容器内上方被封闭的气体。  相似文献   

15.
观察现代社会服饰,服装时髦在女性的表现上远胜于男性,其明显特征即是追求一定程度上能裸露形体曲线的服装。现代服装时髦在性别差异上的不同表现,既有内在的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差异,又有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两性不同影响的结果。女性追求时髦是人权自由,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王”与“四僧”山水画的产生,以及所处的时代,形成的相关因素,思想意识,审美取向,和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了刍议。以引发我们在今天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中,启迪一份感悟。  相似文献   

17.
Making of errors is an inevitable and indeed necessary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We should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errors and the policies towards error correc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adaptable.Teachers should hav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different errors.For example,pre-systematic error should be tolerated.The immediate correction is ineffective.The systematic error should be corrected immediately,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And the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discover and correct the post-systematic error by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scientists and countrie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aiming at answering two research questions: “In which ways are students awar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by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world? What can be influencing and shaping their awareness?” Thus, this study aimed at depicting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History of Science (HOS), focusing on what they know about science being done by people and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on how this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ir engagement with school science.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at two multicultural state secondary schools in London, UK, involving 200 students aged 12–15 (58.5% girls, 41.5% boys) and five science teachers. The method involved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HOS through an open-ended survey, followed by classroom-based observation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cipants. Results showed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remembering scientists and knowing about their work and background, hinting at an emphasis on illustrative and decontextualised approaches towards HOS. Additionally, there was a lack of diversity in these students’ answers in term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when talking about scientists and countries in science. These findings were further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science and for the fields of HOS, science education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