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其中社区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构建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意义,然后以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若干县区的社区成人弱势群体为例,采用访谈、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多个维度描述了教育救助现状,包括成人弱势群体的组成、教育救助的需求状况、教育救助工作进展状况、对教育救助的满意度及教育救助政策的执行状况等。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应能够促进分配的正义,推动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实现又与弱势群体关怀密不可分。罗尔斯差别理论揭示了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实现关怀的途径。教育政策上的弱势群体补偿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推动教育公平。论文以北京市"异地高考"政策为分析样本,探究了"异地高考"政策与弱势群体关怀理念之间的矛盾,以期促进"异地高考"政策实现弱势群体关怀,达到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3.
朱小蔓教授指出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教育问题,如何实现对弱势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中受教育权的救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受教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因制度缺失、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教育有失公平,需要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三个维度建立补偿制度,以期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成长成才提供相对均等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对弱势群体、边远贫困地区、人口大省等予以关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现有教育不公平下的弱势群体、乃至对过去不公平教育政策下的利益受损者进行必要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积极补偿"是教育公平自身的必然要求,是公共行政的应有责任,并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参照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积极补偿的教育政策,我们可以对积极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方式做出清晰认定。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公平感是从政策受众角度评估政策的重要维度。灾后救助政策是一类典型的"需要-救助"结构的公共政策,是研究公共政策公平感的理想对象。在分析已有灾后救助政策公平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组织公平感的理论框架和测量指标,提出了新的灾后救助政策公平感的多维度测量方法,运用此方法在玉树地震灾区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对所建构的量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灾后救助政策公平感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水平信息公平和人际公平五个方面。其中,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和人际公平是影响公平感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包括就学权利平等、就学机会平等、学业成就机会均等方面的内涵;教育不公是由于收入的不均造成教育的不公,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的不公,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造成;实现教育公平可以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重点学校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强化了阶层及城乡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当前,必须尽快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更好条件。同时,尽量缩小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而造成的学生入学机会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加剧了城乡教育的贫富不均,师资配置的失衡,城乡学校的梯次发展和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迷失了它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伦理本性。要回归教育政策的伦理本性,就必须平衡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价值选择,关注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证政策主体平等地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