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20世纪的新图书馆运动与21世纪的新图书馆运动是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服务方式、服务理念产生深远影响的两次图书馆运动。这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在其发生的背景、推动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和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其对中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等方面都各自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意  文庭孝 《图书馆》2012,(4):46-51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随着新世纪以人为本、信息自由、民主权利等提出而开展的一场关于"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权利"的讨论。文章从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间界定、背景、进展和内容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21世纪初以来开展的新图书馆运动。  相似文献   

3.
"新图书馆运动"质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近代图书馆运动的功绩以及现代新图书馆运动问题的提出进行了讨论,用大量文献对新图书馆运动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是一场关于图书馆方向、管理方式与服务理念的探索运动.文章从20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的界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方面,分析了新图书馆运动的理念以及学界对新图书馆运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由沈祖荣、戴志骞等人发起的一场旨在改变传统图书馆藏书理念、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使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在中国得以传播和推广,促成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图书馆精神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杨文祥 《图书馆》2005,(2):10-12
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到掀起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这是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史上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意义深远的飞跃。开展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也不仅仅在于中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这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家对图书馆事业、对中国、对世界和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走向平民——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平民化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民化是近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民智"思潮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图书馆,随着社会各界对其社会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最终被民国教育部定位为社会教育机构,从而为图书馆的平民化提供了制度保障.20世纪20、30年代"新图书馆运动"兴起,它所传播的西方图书馆理念和美国式图书馆管理方式,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在服务形式、借阅对象、收费方式等管理方式上逐渐走向了平民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近现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仿效近现代西方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精神与办馆理念,掀起了一场持续近20年的新图书馆运动(1917-1936年),新图书馆运力图革除封建藏书楼的陋习,提倡图书馆平民化教育。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图书馆学”和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由自发步入自觉时代。回顾新图书馆运动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是要使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回归“公共”。这一主旨与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兴起的“新图书馆运动”所提出的“民众”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这种一致性说明,向民众提供公平和自由的服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两次以公共图书馆精神为精神旗帜、以促成图书馆向全体公众公平免费开放为目标取向的新图书馆运动。文章概述了20世纪至21世纪相隔近百年的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并比较分析了这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在时代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与标志事件、图书馆观念、主观目的、核心内容和现实结果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参考文献6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